分享成功

代表风采丨王荣敬:履责于行 “柑”之如饴 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花台乡有这样一位致富带头人,他用满腔热情和坚实的脚步让柑橘产业跑出致富“加速度”,助力乡村振兴。他就是巫溪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花台乡人大主席——王荣敬。



最是一年好风景,橙红橘绿满园香。向花台乡远眺,山地葱茏,薄雾弥漫的山间满是点点橙色,黄橙橙的柑橘漫向远方,煞是好看。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王荣敬介绍,刚开始花台乡的柑橘产业没形成规模,农户种植比较零散,老百姓的管护技术也跟不上 ,群众没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为提高柑橘产业效益,带动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王荣敬对花台乡的柑橘种植适宜性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发现花台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红砂土资源富集,全年日照充足,适宜柑橘的生长,于是他积极协助村支“两委”引进企业,鼓励引导当地老百姓进行大规模种植。然而随着全乡柑橘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辛勤种植的柑橘并没有带来理想中的收益。

在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王荣敬的身影便遍布在乡里各个村庄、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柑橘要‘吃透’,首先技术要吃透”,于是在2021年他组织种植户到湖北秭归调研学习,将先进的柑橘种植理念和技术带回,在之后的两年里,他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村民修剪、施肥、嫁接、打药,向橘农们推广柑橘种植科学技术,解决柑橘产业发展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村民陈全林说,王代表非常关心柑橘种植情况,带我们到处去学习培训,非常感谢他。

村民童玉海说,我们也得到了王代表的大力帮助。

小柑橘,大产业。如今,柑橘产业作为花台乡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地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花台乡在地柑橘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全乡共有柑橘种植户500余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抱着为民服务情怀,王荣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奔走在田间地头,穿行于乡间大道,恪尽代表职责,不负百姓期望,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的光荣职责。

王荣敬表示,将进一步强化柑橘产业的管护技术指导服务, 打响品牌知名度,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 我将继续发挥代表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了解更多  















记者/翁鑫 肖蕊 罗文强

编辑/李静


来源:巫溪发布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全部评论
  • 默认
  • 最新
  • 楼主
  • 平淡1314 LV18 太上皇
    2楼
    王代表好样的
    1-30 09:54 · 重庆
    回复
  • 梦彩 LV16 皇贵妃
    3楼
    1-30 10:22 · 贵州
    回复
  • 憶夢、終究爲夢 LV17 皇后
    4楼
    不错
    1-30 10:26 · 重庆
    回复
  • 颜辞镜^O^ 优质内容创作者
    5楼
    1-30 11:00 · 重庆
    回复
  • 眼角那滴泪 LV13 贵嫔
    6楼
    1-30 11:53 · 重庆
    回复
  • 彩钢瓦业务 LV17 皇帝
    7楼
    1-30 12:07 · 重庆
    回复
  • 527438 LV20 论坛精英
    8楼
    点赞!
    1-30 12:11 · 上海
    回复
  • %九三% LV17 皇帝
    9楼
    1-30 13:09 · 重庆
    回复
  • 向美美 LV16 皇贵妃
    10楼
    1-30 20:45 · 重庆
    回复
  • 秀173083841 LV18 皇太后
    11楼
    1-30 21:03 · 重庆
    回复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溪友圈
  • 分享了图片

    仗义

    27
  • 油条老大

    19
  • 下雨天

    不懂你的心

    19
  • 早安吉祥

    年少怎不轻狂

    17
  • 那代人的脊梁骨 巫溪的山,是七二年生人的第一重命。 生在大巴山褶皱里,开门见山,出门翻山。泥土是他们最早的课本,三岁跟着大人在坡上捡柴,五岁能帮着背半篓洋芋。天不亮就揣着冷红薯往学堂跑,羊肠小道上的露水能打湿半截裤脚,冬天冻裂的手背上结着血痂,却攥着课本不肯放——他们知道,读书是翻出山的唯一路,可更多人读到小学就辍了学,不是不想读,是家里少不得一个劳力。 八九十年代的巫溪,日子像石磨盘,转得慢,磨得人疼。男人们扛着锄头往土里刨食,女人们在灶台和猪圈间打转,一年忙到头,能把粮仓填个半满就谢天谢地。遇着天旱,玉米秆枯得能点着,看着地里的苗成片死去,汉子们蹲在田埂上抽烟,烟蒂扔了一地,也不敢在女人孩子面前掉眼泪。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要去几里外的溪沟挑水;没有水泥路,运点山货全靠肩扛背驮,走一趟县城要耗上大半天,鞋底磨穿是常事。 后来改革开放的风慢慢吹进山里,有人揣着仅有的积蓄去广东及北京打工。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走三天三夜,挤在过道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在工厂里,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流水线转得让人头晕,工资要攥在手里攥出汗才敢寄回家,怕被偷,怕被骗。留在家里的人,守着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夜里听着山风响,总惦记着远方的人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受欺负。 他们没读过多少书,却懂得“扛”字怎么写。父母老了,他们扛着赡养的担子;孩子大了,他们扛着供读书的压力。遇上亲人生病,要背着往县城医院跑,山路崎岖,汗水浸透了衣衫,也不敢歇脚。他们很少抱怨,顶多在饭桌上喝口包谷酒,叹一句“日子总会好的”,第二天又照样扛起锄头或行李。 如今这代人都年过五十了,巫溪的路修宽了,房子盖新了,可他们手上的老茧没褪,腰杆也慢慢弯了。偶尔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看着山脚下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看着孙子孙女背着漂亮的书包去学堂,会笑着说“现在的娃,比我们当年享福多了”。他们没说出口的,是自己把苦日子嚼碎了咽进肚子里,才铺出了这好日子的路。 这代巫溪人,就像大巴山上的松树,扎根在贫瘠的土里,迎着风,顶着雪,不声不响地,把自己活成了家的脊梁,活成了巫溪山里最坚韧的风景。 文案原创:微信名,纵横四海,外号大师兄。

    光头沈

    14
  • 就等你了#露个脸!巩固一下溪友圈的地位#

    精一眼镜

    14
  • 羊桥坝新米,只能说:好吃😋

    Amyxy

    11
  • 竖井

    野猪王

    9
  • 成年人,只筛选,不纠缠,简单点,我明牌,你随意~#做自己的光#

    春 儿

    9
  • 分享了图片

    野猪王

    5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巫溪鸡血哥网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