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偏瘫救治出奇效 仁医乡野家访送真情
浏览量 3617
7月24日10时,烈日炙烤,气温已飙至40℃。一辆蓝白救护车从巫溪新城医院急驶而出,沿蜿蜒山道向西北疾行,奔赴40公里外的长桂乡菊花村。车厢里,康复科主任张明兴、内科主任刘先洁、医保科谭于洋与主管医生、护士共7人,他们携着听诊器、血压计等便携器械,只为给84岁脑梗康复患者柯爷爷送上出院后的首次家访。
车窗外,后溪河被烈日炙烤得泛起银光,山腰玉米叶卷曲发黄,偶有热风掠过,崎岖公路卷起的尘土如缥缈轻纱。救护车驾驶员握着方向盘,汗水在额头结成盐霜:“再热也得去,老人家走路稳不稳,我们得亲眼确认。”
中午12点,救护车抵达菊花村村口。柯爷爷已扶着门框候在院坝边,蓝布衫洗得发白,脚下是一双旧胶鞋。看到医护人员下车,老人声音发颤,激动地说:“真的来了!十天前我瘫在床上,以为这辈子完了,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今天又顶着大太阳跑这么远看我,我这条命是你们给的!”老人的儿子、儿媳、孙辈们簇拥而上,他们握手致谢,感触万千,热泪盈眶……
6月22日,柯爷爷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被家人送至新城医院。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次日病情急剧加重,右侧肌力降至1级,复查CT提示桥脑、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新发梗死灶。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内科予抗凝、调脂、活血化瘀、改善急性脑梗塞神经症状、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康复科在发病24小时内介入,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核心,促进脑细胞恢复;配合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3天后,老人可床边坐起;第9天,肌力恢复至4+级,言语清晰,可自行行走,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半月后老人的孙女为医生张明兴和刘先洁送来一面书有“医德高尚医术精 关爱病患暖人心”的锦旗,并代表全家哽咽致谢:“我们全家非常感谢,你们的医德医风值得颂扬!”。
菊花村坐落在群峰夹峙的峡谷山岭,崎岖路陡,云雾常年缠绕,手机信号飘忽;一条狭窄的公路是村民与外界的唯一纽带,留下老人与儿童守着薄田与青山。柯家的四间土木结构瓦房坐北朝南,堂屋摆设简单整洁,灶台两口铁锅锃亮,墙角堆着新劈木柴。这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山里人家,他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现场检查在院坝树荫下展开。康复科主任张明兴单膝蹲地,用握力计测得老人右手肌力5级;内科主任刘先洁亲自把脉,复查血压为128/76 mmHg,现场为柯爷爷调整了用药剂量。
下午三点,医护人员完成了计划,他们为柯爷爷的健康恢复非常高兴,离别时刻,老人一家把医疗队送到村口石阶。柯爷爷坚持自己走下十多级台阶,每一步都十分稳当。救护车启动,后视镜里,柯爷爷一家老小仍在烈日下挥手,像凝固的剪影,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救护车转过山坳,尘土扬起又落下,柯家院坝那几株老梨树才渐渐隐去。
“医之道,在视患如亲。”返程途中,康复科主任张明兴对记者说。新城医院自2022年起建立卒中患者出院30天内随访制度。正如《大医精诚》所言:“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也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让84岁的柯爷爷在20天内从卧床不起到劈柴做饭,让医者仁心跨越巴山,直抵人心。
来源:巫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