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医院小贴士】健康骨骼,从日常保护开始!
预防损伤是骨科健康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针对骨骼、关节、肌肉和韧带的保护。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骨科科普知识,帮助您减少运动、日常生活中的损伤风险:

一、常见损伤类型
1. 骨折:外力撞击、跌倒或骨质疏松导致。
2. 扭伤/拉伤:韧带(关节)或肌肉/肌腱过度拉伸或撕裂。
3. 肌肉拉伤:过度拉伸或突然收缩导致的损伤。
4. 关节脱位:关节的骨端脱离正常位置,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二、预防损伤的关键措施

1. 运动防护
热身与拉伸:运动前5-10分钟动态热身(如慢跑、高抬腿),运动后静态拉伸。
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时长(如跑步遵循“10%增量原则”)
正确姿势;
深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背部挺直。
举重物品时用腿部发力,而非腰部。
穿戴护具:篮球、滑雪等运动建议使用护膝、护踝;跑步选择缓冲性好的鞋子。

2. 日常生活习惯
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预防腰椎和颈椎压力。
正确搬重物:蹲下后保持腰部直立,用腿部力量起身。
家居防滑:浴室铺防滑垫,老人家中安装扶手。

3. 营养与骨骼健康
补钙: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如菠菜)。
维生素D:晒太阳或补充剂(促进钙吸收)。
蛋白质:修复肌肉组织(如鸡蛋、瘦肉)。

三、损伤后的应急处理经典RICE原则

1. Rest(休息)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
必要时使用拐杖或支具固定患肢(如踝扭伤后避免负重)。

2. Ice(冰敷)
方法: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伤处,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时间: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伤后48小时内重复。
作用:收缩血管,减少肿胀和疼痛。

3.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均匀包扎(如脚趾向小腿方向)。
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如肢体发紫、麻木)。

4. Elevation(抬高患肢)
将受伤部位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如腿下垫枕头)。
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如果损伤严重或持续不愈,请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愿大家都能拥有强健的骨骼,享受健康活力的生活!
来源:巫溪新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