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关于防范“理赔黄牛”的风险提示
案例概述
2025年2月,余某倒车时撞到他人车辆,事故发生后,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前,一名自称“专业保险查勘人员”的“黄牛”出现在事故现场并询问出险情况,同时引导余某到某修理厂处理车辆损失。余某对“黄牛”深信不疑,私下微信转账480元给“黄牛”以购买车辆大灯。但直至保险公司理赔结案后,余某仍未收到购买的大灯,之后余某多次联系“黄牛”要求退还480元,均协商无果。发现余某被欺骗后,保险公司协助余某收集相关证据线索并引导余某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余某报案后,“黄牛”返还余某480元。
案例分析
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获取消费者信任,向消费者推荐修理厂商,以提供“代理理赔”“代理退保”等服务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若消费者轻信“理赔黄牛”,则会导致产生额外的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
不法分子的常见骗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冒充保险公司人员
不法分子通过冒充保险公司人员,利用各种手段与消费者取得联系。他们通常会谎称消费者有未完成的保险事务或需要更新的保险信息,从而诱导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其他不当操作。
冒充修理厂人员
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或保险公司合作的修理厂人员,引导消费者将车辆送至与其有利益关系的修理厂进行维修,而这些修理厂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维修资质,维修质量难以保障,使用劣质零配件和修复不专业都会给车辆埋下安全隐患,造成经济损失。
非法代理理赔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保险理赔流程不熟悉的心理,为消费者代理理赔。他们会要求消费者提供理赔所需的个人信息和资料,然后通过伪造证据、夸大损失等手段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一旦理赔成功,不法分子会从中谋取高额的代理费用,而消费者则可能因虚假理赔行为而面临法律责任。同时这种行为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虚假宣传
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宣传,谎称可以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并承诺在退保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或只收取极低的代理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黄牛”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的咨询费、手续费等。他们通过伪造证据、要挟保险公司等手段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而消费者则可能面临重新投保时保费上涨、被行业拉入黑名单等风险。
消费者随意转账或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轻则会导致上述案例中财产受损,重则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申请贷款、恶意透支信用卡等,带来经济损失和信用风险。
风险提示
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人寿提示广大消费者:
消费者应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切勿轻易泄露个人身份证信息、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在遭遇事故后,消费者应遵循保险损失补偿原则,切勿心存侥幸,试图通过“高理赔”“全额退保”等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损害自身合法权益。
事故发生后,若遇到有人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消费者应保持高度警觉。首先,确认该工作人员是否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出自己的公司名称及工号;其次,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证;最后,可以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确认真实性。在任何情况下,消费者都应拒绝私下向“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修理厂工作人员”进行转账。
在与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时,消费者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可以与保险公司协商、向保险行业协会申请调解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消费者发现遭受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违规活动侵害的,请注意保留相关证据线索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理赔黄牛”的行为不仅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消费者若参与其中,也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广大消费者应自觉抵制此类行为,避免因贪图小利而陷入法律纠纷。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后,务必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官方网站或APP等正规渠道进行理赔,切勿轻信非正规渠道的所谓“代理理赔”服务。
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共同防范和打击保险欺诈行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本文旨在宣传普及金融保险知识,对部分专业名词进行口语化解读以便于消费者理解,不作为个案理赔依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