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竹话
杜正坤
巫溪是竹的世界,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处处都充满着竹的气息。什么慈竹啊,楠竹啊、斑竹啊、荆竹啊、风竹啊、毛竹啊、龙头竹啊、水竹啊、辽叶竹啊、骚胡子竹啊、紫啊竹等等。所以,《巫溪地名录》上用“竹”命名的地名,如,风竹耙、风竹槽、荆竹峡、斑竹园、潦叶岩、毛竹湾、慈竹埫等等,多如牛毛。
竹子,有野竹和家竹之分。风竹、毛竹、水竹、龙头竹、潦竹、骚胡子竹,属于野生竹;斑竹、荆竹、慈竹、紫竹、南竹,属于人工培养的家竹。
风竹,骨节粗壮枝叶纷披,竹秆最大直径可达20多公分,高可达10——20米,它是竹海的统治者,风竹用途很多,农村用的背篓、撮箕等等都是用风竹篾编织的。过去农村盖草房,基本上是风竹当家,风竹叶做房子盖料、风竹秆做椽子、做押草秆,做竹楼笆折、做篱笆,当年生的嫩风竹可以锯成节,用大铁锅高温煮沸扯成竹麻,打草鞋。
潦叶竹,竹秆细矮,看似成不了大器,但宽长的叶子,却是包粽子、包包谷粑必不可少的材料。
骚胡子竹,根条细,高不过2米,用镰刀从根部将其割下来盖房子,比风竹叶耐用。20世纪50至60年代,农村人的房子都是用骚胡子竹盖成的。粗点的骚胡子竹可以制作筷子,当年巫溪西门筷子厂、宁厂镇的筷子厂的主要原材料就是骚胡子竹。
龙头竹,最大直径2公分,高不过4米,但其主干却是黄金亮色的,人见人爱,人们用它做衣架,既好看,又耐用。
毛竹,又叫刺竹,它的骨节上长满小刺,其主要用途是做纸或做柴禾。
荆竹、斑竹、慈竹,是居住在房前屋后的家竹,最大的竹子胸直径可达15公分,秆长可达20多米。可作竹器,筲箕、筛子、簸箕、团窝、扁担、箩筐、提篮、蒲篮、蒸笼、背篓、梿枷、竹耙子、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碗、竹筷、竹碗柜、竹楼梯、竹阁楼,也可围篱笆,做引水竹笕、做撑船的篙杆、纤索、斗笠等等。竹篾编织斗笠,需要垫层,有的用潦竹叶子做垫层,有的用棕片做垫层,20世纪60年代,则开始用塑料布做垫层。斗笠和蓑衣在旧时是很重要的雨具,下雨天穿戴在头上,下地干活比雨伞方便实用。
紫竹,又叫墨竹、黑竹,杆茎为紫黑色。可制笙﹑竽﹑箫﹑管笛﹑手杖等,是竹子中的稀有品。天元乡宝坪村李家溪与西溪河交汇处的核桃树公路外方生长着一块紫竹,虽然面积不大,竹子也不粗,但紫黑色的竹杆,淡紫色的竹叶,婀娜多姿的身材,给人耳一新、美不胜收的感觉。据说,手里拄根紫竹拐杖,可以阻隔疯狗(狂犬)或毒蛇的毒气。
竹子内壁附着一层膜,雪白如精良的纸张,很薄也很有韧性,可作笛膜。我的父亲既会拉二胡,又会吹笛子和箫。夏、秋月明之夜,劳作归来,坐在地坝边的麻条石上,用长竹笛或长竹箫吹“帕子歌”“荷包歌”……吹出的曲子是双音,一曲连一曲,音符如流水,与月光一起在村庄里流淌。父亲的胡琴,琴身琴弓全是竹子做的,琴筒蒙以蛇皮。
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于野地户外的竹篱和瓜、豆的栈栈外,竹子的农耕文明还表现在农家院子里的菜篮、背篓、稍箕、簸箕、席子、筛子、竹桌、竹椅、竹沙发、竹橱柜、竹碗垫、竹凉席等家具,竹根外贸出口,制作工艺品。这些竹器与生活贴肌贴肤,本色、素洁、清简。细细去闻,竹香犹存。
竹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还山”。所谓“还山”,即死亡,有人说一轮甲子(60年)还一次山,也有人说半轮甲子(30年)还一次山。究竟多少年还一次山,没有准确的定论。竹子还山的前1——2年,会开花,竹花细小,颜色很多,有点淡淡的清香。竹花开过后结籽,称之为竹米。竹子结竹米后就成片死亡。掉在地上的竹米又发芽长成新竹。1957年、1977年,巫溪好多地方的野生竹和家竹都曾经开花结籽,竹米的颗粒与大麦相似,缺少粮食的人们把竹米采回家晒干,粉碎后代替粮食,或蒸竹米饭、或做竹米粑、或煮竹米粥……竹米救了大批人的生命。1957年的阴历5月初,我曾经随家人到山上采回过1000多斤竹米,晒干后装了整整两囤子(风竹编织成的大筐),一直吃到新粮成熟。退休后,我在一篇“竹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的文章中看到:“竹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较高,味清香可口,富含淀粉和各种微量元素,既可食用又可入药。含有18种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比竹笋高得多,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作清凉饮料或煲粥食用,还可治肝病和癌病,是难得的养胃护胃之佳品。”这才明白,难怪当年缺粮的农民吃了竹米饭就有了精神,我的母亲用竹米喂鸡,母鸡特别肯下蛋的原因了。
竹器使用久了,很容易朽坏,每隔三五年,就得请篾匠师傅来做新的。篾匠破斫削刮、条分缕析,篾刀到处,一片哗啦啦脆响,所谓势如破竹。竹香随风流动,沁人心脾。许多竹器要用细篾锁口,如同过去的裁缝做衣服要锁边,锁边的竹篾,得用隔年生(又称之为“隔年青”)的竹子划成细篾,在凳子的一头钉上两块刀片,把竹篾放在刀缝中来回拉刮,直到刮成细软光滑的篾条,再用来编织竹席或用于团窝、背篓锁口,其精工有点刺绣的味道。我的幺舅是个鼎鼎有名的篾匠,他做的竹器,经久耐用。其篾活手艺,在20世纪50-70年代,名闻巫溪、巫山、云阳、奉节等县,慕名而来求他做竹器活儿的人应接不暇。他编织的竹席或鞋篮子(亦称为鞋簸簸)的篾条只有四分之一公分宽,通过染色,编织成栩栩如生的“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图案和篆字体的“福禄寿喜”图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巫溪的竹,在4030平方公里的山水间绿意婆娑,随风摇曳,充满诗的韵味儿,给美丽巫溪锦上添花。竹多雅号,曰玉管龙种、曰青士君子、曰郁离潇碧,曰碧虚郎或竹郎。竹子的骨骼和风韵,卓尔不群,玄妙至极。
竹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千百年来,受到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的歌颂。如,宋代诗人乐史“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娄处,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笋已长,今年笋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慈爱必孝顺,根枝信天成……”的“慈竹诗”;清代诗人曾崇德题了“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鸣,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的竹叶诗;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竹诗;民间谜语“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做材料”“小时能吃味道鲜,长大成材被人砍,虽说不是钢和铁,浑身骨节压不弯”“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青布面子,白布里子,一排扣子扣下底子”;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巫溪五句子歌“太阳当顶妹发疯 ,疯疯癫癫竹林冲。娘问女儿疯哪样 ,竹林画眉叫得凶,抓只雀雀抱怀中。”“情妹招手让郎跟,紧跟情妹进竹林。折根树枝打露水,扯抱青草垫背心,竹林耙里耍龙灯”……
竹是天生的异物,竹笋是菜中极品,干笋煮腊肉,鲜笋炒鲜肉,色是一流,香是一流,味是一流,吃起来清香满齿,一肚子白玉。巫溪古城水洞子街上常常有人卖竹筒饭,将鲜竹锯成筒,塞进糯米或香米,添加红豆绿豆和瘦肉丁,放在蒸锅上蒸熟食之,清香可口。竹子的根,腐烂后滋生野生天麻。竹笋是当今巫溪人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之一。
竹子是绿化、美化环境的生力军,所以,巫溪人与生倶来养成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林绕屋,子孙有享福”的环保意识和养生理念。
本帖最后由 杜正坤 于 2025-8-27 09:54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