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带你回望宁厂大轰炸 感受烽火中的“巫盐济楚”
宁厂镇资料图。县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巫溪县宁厂镇——这座承载千年盐史的古镇上,1941年日军轰炸的硝烟虽已散去,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今天,我们邀请到两位亲历者的后代,听他们讲述“巫盐济楚”背后,属于大宁盐厂的热血与坚守。
84岁的退休教师孔云凌,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始于父亲口中的“现场课”。他的父亲曾是大宁盐厂周边的“大柴”商贩,常年往返于万古与宁厂之间,1941年日军轰炸当天,他父亲就在宁厂镇上,亲身经历了那场惊魂时刻。
孔云凌讲述道,日军轰炸宁厂时一共投放了35枚炸弹。炸弹被投放后,宁厂的麻柳树、衡家涧、渣湾和四道桥的人四处躲避,周遭一片死寂。
孔云凌至今清晰记得父亲的描述:日军忌惮大宁河两岸的峡谷,怕低空飞行撞上山岩,只能从高空投弹。也正因如此,大部分炸弹落在了山坡与河里,虽炸坏了部分民房、盐灶和木船,还造成百姓伤亡,但未让宁厂遭遇毁灭性打击。
黄正清老人生活照。记者 陈瑶/摄
与孔云凌不同,黄正清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源于父亲“死里逃生”的侥幸。他的父亲是大宁盐厂的造船木匠,1941年轰炸当天,本要去大河做工的父亲,因撞见日军侦察机,果断转身回家——这个决定,让他逃过一劫。
黄正清讲述道,父亲还没走到家时就来了7架飞机投炸弹,人们四散而逃,有的往崖洞里跑,有的躲到角落里。
万幸的是,因宁厂两岸山势高、河床窄,日军的炸弹没能击中盐厂。黄正清说,父亲总提起,抗战时的大宁盐场,有一百多家熬盐作坊,盐工们三班倒连轴转,连歇口气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产一斤盐,就能多支援一分前线。
黄正清解释,宁厂镇的盐供应湖北竹房三县,西安市、巫山县和巴东县自古以来都是用这里的盐,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就是日军轰炸宁厂镇的原因。
如今,时光已过去八十余载,但两位老人从未让这段记忆褪色。孔云凌把父亲的经历、盐厂的故事写成文章,收录进自己的书《夕阳余晖》;黄正清则常把往事讲给女儿、外孙听,不是为了诉说苦难,而是想让后辈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先辈们拼出来的。
大宁河的流水年复一年向前,带走了岁月的痕迹,却带不走烽火中的记忆。孔云凌与黄正清的讲述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盐厂的幸存,更是巫溪人在苦难中不屈的骨气——盐工们熬出的是盐,更是家国担当;先辈们守住的是盐场,更是民族的希望。
今天,我们聆听这些故事,是为了铭记历史,致敬那些在烽火中坚守的普通人;更是为了把这份不屈的精神传下去,让后辈永远记得:和平来之不易,先辈的骨气,永远不能丢,民族要复兴,吾辈当自强!
来源:巫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