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茶
文/俞传美
秋山如黛,茶香满坡,八月的老鹰茶变得苍翠成熟,几辆车穿越浓雾,在老鹰茶传承人李五珍带领下,来到巫溪蒲莲镇,站在高大的老鹰茶树下,穿梭于海拔600米的茶林间,李伍珍满含热泪讲起她儿时的采茶故事,她曾经从老鹰茶树丫上掉下来,灵巧的身体变成u型,妈妈以为女儿不行了痛哭,许久许久……幽默的伍珍说:“妈啊,先把我拉直再哭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悬崖采茶的危险,看到他们双手将鲜嫩老鹰茶芽收入背篓,树林间溢满欢声笑语又瞬间消失,有人从树上掉下来失去生命,有的摔成残疾,他们用生命在采摘挂在悬崖上倔强,一如巫溪人民的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块高山坪地出现在车前,一棵老鹰茶树中的极品贵妃树出现在我们眼前,是张国立和邓婕命名的树,我和李伍珍爬上贵妃树,满身茶香,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一个是老鹰茶传承人,一个是老鹰茶的追梦人。
“三爸,烧一壶老鹰茶等着我们,有个远方的客人。”
走进青山绿水间一座白色的院落。阳光照耀下,白墙灰瓦的建筑线条简洁明快。不由得心中一喜,脱口叫道:“老鹰茶加工基地到了!”车在院坝停下来,朴实羞涩的三爸寒暄上茶。
我不经意品一口老鹰茶,有点香。透过窗口阳光下细看,黄亮的汤色中,悬浮着苗条的老鹰茶叶,杯底的茶叶嘴儿徐徐张开,眉开眼笑,一丝丝浓浓的茶香缓缓漫延,可以清晰地看见茶叶在水中的游泳轨迹,汤色的脸在变,变淡了,弥漫着淡香,再泡,更香……少顷,杯底一片清鲜的红亮色,香味稍浓;忍不住再品一口,好茶!
我们走进制茶车间,设备依次摆放,三爸按照茶叶加工工艺顺序一一介绍:“这台是筛选机,根据孔洞的大小自动筛选叶青。顶尖的,就剩三叶一片的;这一台是揉捻机,将鲜茶叶揉捻成条索状……”
团窝被染上厚厚的茶垢,蛇皮口袋里装满各色茶叶,刚才品尝过老鹰茶,浓郁的香气还在嘴边,我忍不住问伍珍:“老茶有没有提香的工艺?”她说有,老鹰茶先手工提香,就是“揉捻”,然后在烘干机内干燥提香。“都是茶叶本身天然的香味,炒茶的时候,满坡都是老鹰茶香。”
李伍珍与老鹰茶的缘分始于13岁跟随父母身制茶,2016年,她被巫溪县文化馆认定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带着83岁高龄的母亲四处奔波,配合重庆记者、巫溪电视台拍摄有关老鹰茶传统制作的短视频,期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将家乡的巫溪老鹰茶宣传出去,使其成为网红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2017年,她成立了巫溪县野鹿窖农业专业合作社;2023年,又成立了四池珍鹿老鹰茶公司。在她的努力下,巫溪老鹰茶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喜爱上这种独具特色的茶饮。
巫溪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高海拔、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这里的茶树生长茂盛。老鹰茶汤色亮丽、回甘香甜的优质茶叶,规模化种植老鹰茶超13、5万亩,百年古茶树超5000余株,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李伍珍说:“姐姐,带你去看茶园。”
秋日,阳光暖暖地打在身上,天地间一片清澈,我们一行去茶园,沿途听林业局吴主任介绍蒲莲老鹰茶改良树种、树身稍低枝蔓下垂,适合地面采摘。
漫山遍野的老鹰茶树像埋伏在山野的士兵,在坡地上野蛮生长。放眼望去,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嫩绿的叶片如小手般伸展,迎接着远道归来的女儿,阳光照在叶片上,泛出嫩绿的光。
唐老板的别墅上面是一坡辉煌的茶园。翠绿色成了坡地的主色调,一直延伸到远方,透过茶园,蓝水晶的天幕下无限延延伸着老鹰茶林海……
下得山来,大棚育苗83万株。50亩大棚挤挤挨挨,恰似我一生教的学生多得数不清……
我的同学沈慎和杨清平都在从事老鹰茶产业工作,他们默默为家乡做贡献。
过去,巫溪老鹰茶散装茶叶难以打开市场,村民收入微薄。如今,在政府与企业合力下,巫溪老鹰茶产业链全面升级拓宽销路。
当前,巫溪正以老鹰茶为有力支点,打造“巫溪老鹰茶”品牌为杠杆,撬动老鹰茶园标准化、加工智能化、产品多元化。老鹰茶延伸产业链无限延伸,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美容产品并借助电商直播拓宽销路,让老鹰茶飘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想,故乡的老鹰茶从悬崖峭壁的野生茶树到连片成势的生态茶园,从传统解渴饮品到非遗文化载体,巫溪的老鹰茶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致富金叶传奇。这片承载着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的茶叶,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更铺就了巫溪一条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之路。
审阅:唐春林
简评:老鹰茶从零星野生茶树到连片成势的生态茶园,成为非遗文化载体。文章介绍茶树,也速写传承人、茶商等,书写乡村振兴的致富传奇,令人喜爱,向往,具有推广品牌,弘扬文化的重大意义。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俞传美,籍贯重庆巫溪,现居河南项城,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员。著有散文集《温一壶月光》《另一种方式的花开》《美文集》。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人民教育》《河南教育》《黑龙江教育》《中国校园文学》《北京文学》《中直党建》《安徽文学》《思维与智慧》《第二课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