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从重庆朝天门到巫溪要11个小时。”回忆起十二年前的抉择,李金剑的目光依然坚定。这个内蒙古汉子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渝东北的巫溪县,只因为“这里更需要医生”。
如今,已是巫溪县中医院肺病、脾胃病科副主任的李金剑,年接诊患者8000余人次,工作量长期位居全院前列,收获锦旗20余面,成为了当地有口皆碑的技术骨干。
选择学医的种子,早在内蒙古草原上就已种下。
“读高中时,父亲生病,我们那边地广人稀,看个病要跑20公里外。”李金剑回忆道。那时他就深切感受到中国医生的短缺,立下了学医的志向。
2011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恰逢巫溪县中医院院长到学校招生。被当时巫溪医疗条件的落后所触动,李金剑和几个同学决定一起来到这个偏远县城。从草原到山城,这一待就是十余年。
在内科领域深耕的李金剑,职业生涯中经历过许多难忘的时刻。
一个9岁儿童因长期只吃零食导致肝衰竭去世,让他痛心不已;而两位被大医院判定“无希望”的老人,却通过他的中医治疗重获新生。
“糖尿病足患者保住了腿,心肌梗死患者到现在还活着,”李金剑说,“这些病例让我坚信,在西医看来无法医治的疾病,中医或许能创造奇迹。”
他特别提到那位心肌梗死的老人:“用了8个月中药,复查时心肌梗死已经没有了。医患之间的充分互信,是创造这个奇迹的关键。”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时,李金剑主动请缨奔赴湖北孝感,担任援鄂医疗队小组长。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医院的45个日夜里,他收治了8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面对西药治疗后患者仍被失眠、咽痛、烦躁困扰的情况,他结合《伤寒论》理论,运用柴胡龙骨牡蛎汤、百合固金汤等方剂,取得了显著疗效。
他编写的《新冠危重症病例》被重庆市卫健委评定为典型案例出版。从湖北归来后,他又立即投入本地抗疫,收治新冠患者数百人。
在李金剑看来,新时代的医患关系面临着新挑战。“患者法律意识更强,会问很多专业问题;医保政策变化快,需要更多沟通。”
他的应对之道是“将沟通延伸到工作外”。他给患者留联系方式,通过微信耐心解释;门诊时只要病人不多,就多聊几句;下乡义诊时,主动宣传医保政策。
而患者们的回馈也让他感动不已。有患者坐一小时车,只为给他送来自家的土特产表达感谢;有患者痊愈后,主动在家族群里宣传他开展的自血疗法,亲自带着亲戚来找他治疗。
“这些患者很伟大,他们不但自己受益,还帮助更多人受益。”李金剑动情地说。
从医十余年,李金剑从青涩医学生成长为科室副主任、支部书记,还担任了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多个专委会委员、巫溪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在临床一线耕耘,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守护着巫溪百姓的健康。
“病比较多,领域比较广,有学不完的知识,”谈及内科最吸引他的地方,李金剑笑着说,“内科职业生涯更久些,我可以一直为患者服务下去。”
来源:健康巫溪
编辑:李 林
编审:喻季英
总编:冯克林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巫溪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健康巫溪。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