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巫溪走出的“音乐使者”张华:以热爱守初心,用坚守赴使命
张华,1987 年 11 月出生,中共党员,土生土长的巫溪人,现任巫溪县城厢镇花栗中心小学音乐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是当地家喻户晓的 “音乐使者”。—— 他既是用旋律记录家乡之美的创作人、扎根乡村点燃孩子艺术梦想的教师,更是应用新媒体、让巫溪走向全国的文旅推荐官。多年来,他以音乐为笔,以热爱为墨,在乡土、教育与文旅领域深耕不辍,写下了属于巫溪的动人篇章。
张华在录影棚帮学生录制歌曲。
清晨五点的巫溪,薄雾尚未散尽,张华已背着吉他踏上大宁河畔的青石板。为创作《恋恋小城》,他连续一个月在此守候,聆听河水拍岸,观察阳光唤醒老街的瞬间,只为捕捉古城最本真的温度。
在歌词里,上古盐都宁厂古镇、青石巷口的早点摊、晨雾中的吊脚楼跃然纸上;创作过程中,他常在同一地点反复打磨旋律,连路过的老街坊都成了他的 “第一听众”。2019 年 7 月,为采集素材,他连续半个月清晨与七旬老船工聊天。老人 “拉船三十余年,见证离别与重逢” 的话语,让他写下 “昨天的昨天全都过去,明天的明天我在这里” 这句深情歌词。歌曲发布后,不仅斩获 900 多万播放量,更让即将被遗忘的大宁古城重回公众视野。
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在巫溪很想你》《巫溪我来哒》《记者的日常》《巫溪烤鱼》《晚安,大宁河》等作品。
他始终以专业态度对待每一份与音乐相关的 “事业”,用行动诠释着对家乡、对创作的责任。
张华在工作室创作音乐。
为启发孩子们的音乐梦想,他想出不少 “创意妙招”。在花栗小学的音乐教室里,除了常规乐器,还摆放着他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沙锤、用橡皮筋做成的简易吉他。他回忆:“刚来时,学校连像样的电子琴都没有。” 但他没有抱怨,反而主动把自己的吉他、非洲鼓搬到学校,动手改造音乐教室的环境。校长感慨道:“张老师来了,我们农村小学才有了真正的音乐教育。他用学生的饭盒、废作业本纸,就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律动。”
他对村小的孩子格外上心。每次去村小送课,哪怕交通不便,他都会带上一些孩子们没见过的乐器,让他们近距离展示、体验。有一次,一个孩子把吉他误认为小提琴,他没有嘲笑,而是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小提琴与吉他的区别,还现场表演,并以吉他为教学用具,教孩子们唱歌。
除了学校的常规课程,他还开设了第二课堂 —— 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流动少年宫。每周一次的课堂,让音乐零基础的孩子在玩乐中学习乐理;每周六的吉他班更是座无虚席。十余年来,他累计培养了超过 3000 名学生,其中 3 人考入专业音乐院校,更多孩子则因音乐变得自信开朗。这份跨越十余年的坚守,正是他对乡村音乐教育事业最真挚的 “热爱答卷”。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巫溪的美,他主动扛起 “文旅推荐官” 的责任。他一手抓新媒体传播,一手搭建线下交流平台,用专业与坚持为家乡文旅发展助力。
2018 年,他发现年轻人喜爱刷短视频,便从零开始自学视频剪辑。他每天坚持发布巫溪风光视频,起初观看者寥寥无几,却从未想过放弃。转机来自一条题为 “重庆巫溪最美的情郎” 的视频,他为视频配上自己的语音,该视频一夜之间斩获 10 万 + 的流量。在当时短视频行业刚起步的初期,这样的流量成绩已属非常不错,网友们也纷纷转发这条视频。
此后,他更加用心地系统性策划视频内容,将音乐与文旅深度绑定。他在宁厂古镇为视频搭配充满古镇情怀的歌曲,在红池坝为视频演奏草原风格的曲子。同时,他还创新打造了巫溪专属 IP,设计出固定话术:“大家好,我是巫溪大华仔,打卡美好中国,欢迎来到重庆。山河万里,我在逍遥巫溪等你”,让每一条视频都充满 “巫溪特色”。
如今,他的抖音账号 “巫溪大华仔” 已拥有数万粉丝。这个账号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而是他用责任与热爱,为巫溪文旅打造的一张 “亮丽名片”。
从用音乐记录乡土温情,到用教育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再到用线上线下联动打响巫溪文旅品牌,他始终以“热爱”为初心,以“坚守”为使命,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家乡发展紧紧绑定。他用日复一日的执着,诠释着对音乐创作的“爱岗敬业”;用跨越十于年的陪伴,践行着对乡村教育的 “责任担当”;用不遗余力的推广,履行着对家乡文旅的“使命承诺”。未来,这位“音乐使者”还将继续带着这份热爱与坚守前行,让巫溪的声音传得更远,让巫溪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在音乐与乡土的交融中,续写属于家乡的新篇章。
来源:巫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