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激发教师、学生、家长读书热情,先锋小学特推出“读书分享”系列公众号栏目,定期推送教师、学生、家长的阅读心得。本期,我们一起聆听三位教师的阅读分享。
朱熹先生曾说:读书有三到,谓之心到、眼到、口到。先锋小学的老师们也有自己的三到,谓之看到、想到、做到。
我看到: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翻开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不是复杂理论,而是那些“打破常规”的课堂案例——它让我重新思考:美术课的核心,从来不是“画得像”,而是“敢表达”。
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更鲜活。
老师没有提前准备“范画”,而是带孩子们去校园里观察落叶,让他们用手指蘸着颜料,把落叶的纹理和自己的感受直接拓在纸上,没有一幅相同,却满是生命力;
画春天时,让孩子听春雨、摸春风,再用旧报纸、彩纸拼贴,有孩子用蓝纸片拼出“春天的眼泪(春雨)”,理由特别可爱:“凉丝丝的,很开心”。
这些案例让我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本就该有千万种模样。
我想到:
美术课的本质是“看见孩子”。
我反复追问自己:我们教美术,到底是教“美术”,还是教“孩子”?书中的观点给出了答案——美术是载体,孩子才是核心。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没形成成熟的逻辑思维,却有着最敏锐的感受力和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画得“不像”,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在用画笔“说话”:画歪歪扭扭的人,可能是想突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用夸张的红色涂天空,可能是因为“今天看到了超美的晚霞”。
我将做到:
把“自由”还给美术课堂。
读了这本书,我给自己的课堂定下两个关键目标:
1. 少问“画得像不像”,多问“你想告诉我们什么”,认真倾听每幅画背后的故事。
2. 接受“不完美”,保留孩子的“小任性”,用好奇代替否定,保护他们的想象力。
美术课的意义,从来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画笔,感受到“表达的快乐”。未来的课堂,我想做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陪孩子们一起,用色彩和线条,画出属于他们的小世界。
我看到:
在这次阅读之旅中,我仿佛走进了一座朴素而充满智慧的教学花园。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没有高深的理论,却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奥秘。
于老师笔下的课堂,永远以“学生”为中心。他像一位亲切的向导,带领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密林里探险。他告诉我们,语文课的“亮点”不在多媒体如何炫目,而在学生是否真的在朗读、在思考、在表达。我看到他将枯燥的生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将一篇篇课文化作与学生生命体验相连接的桥梁。他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亟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
我想到:
我们常常在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和“文”。于老师的实践如一记警钟,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静静地读书、揣摩?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细微的进步与独特的表达?语文教学的“根”在于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滋养他们的心灵。这份朴素而深刻的坚守,远比任何浮华的技巧更为重要。
我将做到:
将书中的感悟化为行动的微光。在备课时,我会首先问自己:这节课学生能有多少时间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在课堂上,我努力“退”到一旁,把展示的舞台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个性化朗读。我开始更用心地批改学生的习作,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他们句子中的闪光点,让鼓励成为他们爱上语文的动力。我告诉自己,要像于老师那样,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让语文课回归它应有的温度和深度。
这本书,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它让我坚信,守住语文的“本”,方能收获教育的“真”。
我看到:
本书从心理学视角揭示儿童数学学习的本质规律:
1. 认知阶梯性:学生需经历“具象操作表象联想符号抽象”三阶段(如分数学习需从分苹果过渡到分数线)。
2. 错误背后的逻辑:计算失误常源于“迷思概念”(如认为“乘法总使结果变大”)。
3. 思维差异:有的孩子依赖“视觉空间思维”(如几何),有的擅长“逻辑符号思维”(如代数)。
4. 动机密码:适度的认知冲突(如“0.999…=1吗?”)能激发深度思考。
我想到:
以往课堂中,我常困惑:为何反复强调的“退位减法”仍有学生出错?为何有些孩子一听就懂,有些却始终卡壳?
书中给出了答案:教学必须匹配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当学生用具象思维理解抽象符号时,机械训练只会强化错误认知。教师应成为“思维的诊断师”,透过错误看到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把“12-7=15”的错解,解读为学生对“数位价值”的认知缺失。
我将做到: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比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教数学思维。未来我将用心理学视角解读学习过程,让教学真正抵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尝试在日常中做到以下几点:
1. 分层搭脚手架
对具象思维者:用计数棒理解退位减法,而非直接教授算法;对抽象思维者:设计挑战题(如“为什么不能除以0?”)引发辩论。
2. 转化迷思概念
收集典型错例(如“周长越大面积越大”),设计对比实验(用纸条围不同形状),引发认知冲突。
3. 多元表征联通
同一概念用语言/图形/符号三种形式呈现(如分数:语言描述“平均分”、圆形折纸、写成分式)。
4. 强化元认知
课后增加“反思问”:“这道题和哪类题相似?我卡在了哪一步?”
来源|教导处 编辑|王美子
审核|谭集平 签发|杨小平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