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徐家有棵“千年树”她的名字叫“黄杨木”

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
      腾讯视频:

【肖 治/图文】 黄杨木在民间又叫“千年矮”或称“乌龙木”,生长极其缓慢,有一年只长一寸之说;是民间非常稀罕的上等雕刻材料;常被人加工成极其精细的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四大木雕”中的优质用材之一。

坐落在巫溪县徐家镇塘垭村二社(青树包)路边的这株千年黄杨木,树干笔直、冠顶青天,树根深深地潜伏在一石缝中间,将立足之石一分为二。

仰望荫天遮日的枝干,有的形似飞龙、有的胜似奔腾的马蹄,有的宛如凌空欲飞、蹁蹁起舞的凤凰,给人一种立于天地、荡气回肠的超然景像。

相传很久以前,在巫溪县徐家镇保障村 —— 咸池子一带的山坳里,有一户姓柴的人家。家中一老妇人患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病,浑身瘙痒、时常流脓。老人花费银钱、遍访名医,可是不见病情好转。

一天晚上,一个白胡含须的长老在梦中告诉老人:你明天早上起来,先端一盆清水放在门前地坝,然后微闭双目、心怀善念的面向北方,等待盆中的清水出现一根倒影的黄杨树。长老告诫妇人,如果用这个现出黄杨树的水进行洗澡,你的病情就会好转。

次日早上,老妇人按照梦中长老的指点,将准备好的一盆清水放在地坝,面向北方静静地等着。没等多久,她面盆的水里,果然生出了一株黄杨木树。于是老妪按梦中提醒,用盆中现出来的清水洗澡,没过多久,老人的病,不仅奇迹般地好了起来,而且越活越年轻,成了方圆百里远近闻名的乡村美人。

柴家老妪的故事不胫而走,后来,人们按柴家的讲述,在与之相对的塘垭村二社岸家坪山上,找到了那颗神奇的黄杨。于是“有病求拜黄杨木,披红挂彩黄杨树”成了人们祈盼健康、求财赐福的民间习俗。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远道而来,成了黄杨木树的虔诚粉丝和忠实信徒。

生长在塘垭村青树包的这株苍劲的黄杨木,木质细腻,无论主干还是各个分枝都状如大西北生命力旺盛的胡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巫溪县黄杨木梳厂,曾加工生产过许多精美的黄杨木梳远销各地;也曾动过她的心思。因得益于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这株穿越千年的黄杨木树,带着她如迎客松一般的美丽英姿,和龙骨般伟岸的风骨 —— 静静地伫立在徐家镇塘垭村青树垉一处废弃的农房旁边,成为巫溪县绿化委员会挂牌保护的名贵树木。


本帖最后由 秦楚之窗 于 2021-10-23 15:35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全部评论
  • 默认
  • 最新
  • 楼主
  • yicl1989 LV16 王爷
    2楼
    点赞
    10-23 16:07 · 重庆
    回复
  • 抢媳妇儿切 LV18 太上皇
    3楼
    10-23 19:06 · 重庆
    回复
  • 秦楚之窗 LV8 知县 楼主
    4楼

    yicl1989 发表于 2021-10-23 16:07 点赞

    10-23 19:08 · 重庆
    回复
  • 秦楚之窗 LV8 知县 楼主
    5楼

    抢媳妇儿切 发表于 2021-10-23 19:06 哦

    10-23 19:08 · 重庆
    回复
  • @许你一世情缘 LV10 知州
    6楼
    这个可以
    10-23 19:15 · 重庆
    1 回复
  • 我儿豁嘛 LV20 论坛精英
    8楼
    这叫笔直吗?
    10-23 19:32 · 重庆
    回复
  • 徐妈妈 LV19 太皇太后
    9楼
    10-23 19:46 · 重庆
    回复
  • 阿已 LV15 宰相
    10楼
    是直的吗
    10-23 19:49 · 重庆
    回复
  • 虫儿飞飞飞 LV15 宰相
    11楼
    直吗
    10-23 19:51 · 重庆
    回复
  • 都市异乡人 LV16 路人
    12楼
    不错
    10-23 19:54 · 重庆
    回复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溪友圈
  • #年纪大了,就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会儿#

    荒野’户外

    28
  • 老爸在家种的新米,喊我给他卖,有需要的滴滴我吧

    Amyxy

    22
  • 鲍鸡母后面捡的,认领➕v: R2024526

    双双子

    21
  • 分享了图片

    仗义

    21
  • 这几天的怎么都是这种的,是我的网络问题还是页面的问题,打不开

    淡忘^O^

    19
  • 油条老大

    11
  • 早安吉祥

    年少怎不轻狂

    10
  • 下雨天

    不懂你的心

    8
  • 那代人的脊梁骨 巫溪的山,是七二年生人的第一重命。 生在大巴山褶皱里,开门见山,出门翻山。泥土是他们最早的课本,三岁跟着大人在坡上捡柴,五岁能帮着背半篓洋芋。天不亮就揣着冷红薯往学堂跑,羊肠小道上的露水能打湿半截裤脚,冬天冻裂的手背上结着血痂,却攥着课本不肯放——他们知道,读书是翻出山的唯一路,可更多人读到小学就辍了学,不是不想读,是家里少不得一个劳力。 八九十年代的巫溪,日子像石磨盘,转得慢,磨得人疼。男人们扛着锄头往土里刨食,女人们在灶台和猪圈间打转,一年忙到头,能把粮仓填个半满就谢天谢地。遇着天旱,玉米秆枯得能点着,看着地里的苗成片死去,汉子们蹲在田埂上抽烟,烟蒂扔了一地,也不敢在女人孩子面前掉眼泪。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要去几里外的溪沟挑水;没有水泥路,运点山货全靠肩扛背驮,走一趟县城要耗上大半天,鞋底磨穿是常事。 后来改革开放的风慢慢吹进山里,有人揣着仅有的积蓄去广东及北京打工。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走三天三夜,挤在过道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在工厂里,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流水线转得让人头晕,工资要攥在手里攥出汗才敢寄回家,怕被偷,怕被骗。留在家里的人,守着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夜里听着山风响,总惦记着远方的人有没有吃饱,有没有受欺负。 他们没读过多少书,却懂得“扛”字怎么写。父母老了,他们扛着赡养的担子;孩子大了,他们扛着供读书的压力。遇上亲人生病,要背着往县城医院跑,山路崎岖,汗水浸透了衣衫,也不敢歇脚。他们很少抱怨,顶多在饭桌上喝口包谷酒,叹一句“日子总会好的”,第二天又照样扛起锄头或行李。 如今这代人都年过五十了,巫溪的路修宽了,房子盖新了,可他们手上的老茧没褪,腰杆也慢慢弯了。偶尔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看着山脚下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看着孙子孙女背着漂亮的书包去学堂,会笑着说“现在的娃,比我们当年享福多了”。他们没说出口的,是自己把苦日子嚼碎了咽进肚子里,才铺出了这好日子的路。 这代巫溪人,就像大巴山上的松树,扎根在贫瘠的土里,迎着风,顶着雪,不声不响地,把自己活成了家的脊梁,活成了巫溪山里最坚韧的风景。 文案原创:微信名,纵横四海,外号大师兄。

    光头沈

    4
  • 就等你了#露个脸!巩固一下溪友圈的地位#

    精一眼镜

    4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关注身边时事,认识有趣的人

免费下载巫溪鸡血哥网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