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经历过的那些事:没有大型工具的年代怎样才能修好一条主要公路!
城泉公路专辑
还记得那是上世纪的1976年、我当时在星火农具制造厂任采购员、4月底接到通知要我参加城泉公路的修筑、到宁厂区筑路营任采购员、5月初巫溪县城泉公路筑路指挥部召开各单位抽调人员动员会、并布置任务、我于1976年5月份就正式到宁厂筑路营上班了。
老鹰窝。
营部设在宁厂运输社、我去报到后陈忠勋书记(当时宁厂营部的营长)安排我到通城区的夏布坪、前湾、后湾去找寄在农民家的修路工具(钢钎、二锤、铁洪、抱石钳、铁锅、木蒸子等等)当时是和任忠元一起去的通城、找到东西后我就一个人去运输、当时从通城到夏布坪、前湾、后湾全是走路、那一吨多工具还得请农民兄弟背到公路边后又返回到通城农机站、请他们的拖拉机帮忙无偿的运到县城、再用我们本单位的木船运到宁厂营部、当时向各单位平调、运输费用加工费用等等全部由抽调单位负责承担、不管到任何单位要东西或加工反正都是不给钱的。
所有工具物资都淮备到位后我又负责安全工作、在溪口(现在宁厂大桥头上面一点)拉警报、当时全营就一个手摇警报器、而我们的距离从五溪口下面老鹰窝至灵巫洞上面象牙石、警报器安到这里、从接官亭到谭家墩基本上都能听到。每天上午分别到连队(当时宁厂区共6个连队,一个公社就是一个连队、双河、大河、中河、后河、万古、长桂)工地实地检查安全、督促安全生产、中午就指挥放炮拉警报!下午有时间仍然到连队检查。下午6点又要拉警报、指挥放炮。当时工期相当紧、县委书记董家琦、经常到现场督导、要求12月31号必须通车。
记得有一次县委常委县长王崇德到宁厂筑路营工地检查工作由我陪同、地点螺丝洞旁边垭口(就是现在神奇鱼泉旁边那个悬崖上)王县长当时可能50岁左右、从接官亭过渡到转水坨(就是神奇鱼泉下面)再徒手攀岩到悬崖上、当时我才23岁对他的这种精神非常感动,上了悬崖看到民工们辛苦的劳动场面王县长问长问短、并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前圆满完成县委交给的任务。检查完后沿悬崖下河边过渡从接官亭经麻柳树走到溪口营部、(为了离工程地点更近营部搬迁到宁厂建筑社)王县长到营部便召开会议、督促安全生产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而当时正是夏季雨水较多、时常涨水、阻隔了民工过河施工、营部领导为了不耽误工期决定造一艘机动船、那怕就是涨水也能过河、于是营部决定派我去完成这项任务。
象牙石。
接到造机动船任务后我就立即与运输社订船的师傳(当时称为水木匠)联系、好久能把船订好交付,我就到我本单位去联系加工机动船所需材料及加工事项、加工机械设备主要是星火农具制造厂和宁厂盐厂机修组、说实在话搞机动船所需钢材和加工、单位都不大愿意、政府下文平调没办法、好在这两个单位的师傳我都熟悉、关系也还不错、不然在时间上就赶不上。那一个月我是三头跑(星火农具厂、宁厂运输社、盐厂机修组),有时候本来有这个材料他们说没得、我又到另一个单位去找、当然本单位我很随便、你说没有我自已找,只是在车床、刨床上加工要等他们的任务完成了才能给我加工、有时候等到下班后才给我加个班、好在我们关系好。整整一个月船订好了就立即安装试用、尽量不耽误时间。在这种紧张的安排中一个月就完成了机动船的主装试运行、大大缓解了涨水过河难的问题。
我的老家也是双河连队连部住过的地方。
机动船交付使用后营部决定让我去管理炸药厂,炸药厂设在麻柳树对面的崖洞里、人员都是从各个连队抽来的,所谓的炸药都是用硝安、柴油、锯木面经熬制后再用粉碎机打碎、就是成品的安油炸药了。
我刚去炸药厂的时候营部领导听别人反应说大河连队有人将炸药悄悄弄到八一电站那个上面叫(紫花溪)的朱沙坪、于是我和营部的田清安同志一起从宁厂徒步走到紫花溪朱砂砰去调查、从早上上去挨家挨户调查无果、当我们返回营部己是很晚了、那个年代跑农村连吃的都买不到、饿着肚子回到家才弄到饭吃。
这些炸药按需要分配到各个连队、每天都要生产几吨、在当时炸药厂无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十分混乱,一台五马力柴油机带粉碎机时常出现故障、也无人修理、严重影响连队的需求、鉴于这种情况我来了之后首先召开了炸药厂民工会议、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了解了一些情况。对于柴油机的问题我请了宁厂农机站的师付来修、在修的过程中我一直陪同、并亲自动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我牢牢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集累经验请他们修了两次后、再出现问题我就没请过他们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炸药厂搞了差不多两个月、把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都理顺了。五溪口大桥工程在急、怕拖了后腿、大约在76年10月份、营部就搬到螺丝洞(现在神奇鱼泉旁边的那岩洞)。
宁厂接官亭(工人街)民工住过的地方。
营部搬到螺丝洞后、营部领导把宁厂区委领导班子全部叫到五溪口工地开现场会研究决定、号召全区所属单位、学校等都来参与桥的填方、因为原设计是从里面河面最窄的地方修桥、营部为了把路取直与当时交通局李建(后来任巫溪县委书记)商量改为直接修桥、这一改引桥的填方就非常大、所以号召全区所属单位、学校等都来参与桥的填方、为了赶工期晚上不停、24小时轮班,没电、没灯怎么办?我就找到当时在双河水泥厂的电工刘启明师傅(我们挨到不远很熟)商量、由他设计一块线路版用柴油机带电动机发电、供修桥打夜战用电、我和汪永成二人每天要保证供电、当时用的20马力的柴油机带10千瓦的电动机、有时柴油机出故障也只能自己动手修理、白天必须要做好机器的保养检修、如果到晚上因停电停工那是负不起责的、而且正直冬天五溪口的风特别大、晚上露天坝好冷好冷、实在受不了、后来给营部说了才派人割了些竹茅子搭了临时茅草棚御寒,就这样一直坚持到1976年12月底桥的毛路终于修通、总算不会给董政委抬车子了。后来五溪口大桥取名为《群力桥》。
双河一段(石灰窑)双河连队住过的地方。
公路修通全线压路面(压路面用石磙、几十人拉)全线贯通后、营部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全部人员参加、评选先进工作者、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次会议之后宁厂筑路营的人员全部回单位上班、营部拆消。回单位最令人气愤的是营部出文凡参加修路人员回单位休息半个月、不管你是计月还是计日半月工资计发,唯有我单位不给休息时间、也不发工资。
记得那年下了很大一场雪、指挥部通知城泉公路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到县城开了三天会、总结表章了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我有辛参加了、记得在那个年代粮、肉等等都凭票供应的年代、给我们的生活标准是最高最好的、每天每吨都有几碗蒸肉、各种菜也不少、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肉菜还吃不完、有些民工早早的就准备了白布口袋(70年代没有方便袋)把剩下肉莱都装起带回家去吃,根据当时的生活水平、包括县委、政府都没有我们那几天吃得好。只是天气寒冷人又多所以只能在城中那个露天坝吃饭、露天坝操场垫起不低于10公分的雪、肉、菜端出来一会就凉了,但心里是热乎乎的、因为有一种荣誉感、尽管只发了一张奖状和一个64开小笔记本心里确是非常高兴。
民工住过的地方。
1977年3月初城泉公路通车典礼通知所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参加、我也参加了、只是那时的公路是土路又没下雨、从县城坐(那个年代巫溪只有几辆货车)货车到龙泉后又到下堡(那时两河口还没公路桥、从河里刨个便道)再返回县城却只看到两只眼睛在动、全身上下全是灰、所以后来有人调侃城泉公路叫光辉(灰)路。后来经过几次改造才是现在这个路况。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化水平有限、无疑存在很多病句和错别字、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和谅解!
巫溪交通大桥原貌。
图 一 来自巫溪网
摄 影 朴实人生
文 朴实人生
音 乐 我们走在大路上
编 辑 朴实人生
来源:美篇用户——朴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