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陌生聋哑老人11年 巫溪父子感人事迹上央视(组图)
“我不认识你,但我们一家人会照顾你。”这是11年前,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村民董永才,对义务赡养的一个陌生聋哑老人的庄严承诺。直到今年春节前,老人张明芝才与失散的家人团聚。
昨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董家人的感人事迹,他们的故事让全国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以下为新闻联播原文:
今年这个春节,重庆奉节县平安乡的张世凡一家与巫溪县的董永才一家一起过了个团圆年。这非亲非故的两家人的感情渊源源于张世凡79岁的老母亲。
大年初一一大早,奉节县的张世凡就忙活着准备出门拜年了。他要去的是100多公里以外的巫溪县董永才家。他说,母亲执意要去的董家,与他们非亲非故,却赡养了他先天聋哑的母亲11年。
提起这段情谊,得从11年前说起。
重庆巫溪清泉村村民董永才:“(当时)就在这个院子,背上背着有被子、烂衣服那些,我喊她一次她没听到,我又喊第二次,她对着我笑。我才知道她是个聋哑老太婆。”
当时正是冬天,老人穿着单薄身体瘦弱,老董不忍心看着她离去继续流浪,便决定先收留下她再慢慢帮她寻找家人,就这样,老奶奶在老董家住下了,后来老董才知道,老人是2002年夏天一次独自坐车回家时走失的,被老董发现时,老人已流浪了半年多。老人在老董家住了4年后,老董的老伴患病住院,继续赡养老人有些吃不消,老董下决心叫回了在外打工的二儿子董兴树。
董兴树:“父母亲打电话问我们,就说是要给我们一个负担,确实(聋哑奶奶)不容易,我们就同意。”
董永才:“我们这一家人嘛,从我们的上一辈,父母亲就是贤惠,就是一辈子都是做好事,传到我们也是做好事,我们的后人把这个聋哑老人养活起,过去所说的买母行孝吧。”
赡养聋哑奶奶的爱心接力就这样从父辈转给了儿子。老奶奶吃穿不愁不说,一旦生病,老董就招呼在外打工的其他子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家人凑钱给老人治病。儿子董兴树两口子也做好了给老奶奶养老送终的准备。邻居都说,奶奶好福气,遇上了好人家。
村民吴重明:“我们都是屋前屋后住在一起,他们对她(聋哑奶奶)我们是了如指掌,对她蛮好。最好是他那个儿媳妇唐大凤,对她比对亲娘、亲婆婆还好些。”
11年中,董家人一边悉心照顾着老奶奶一边帮她寻找家人。而百公里外奉节的张家人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母亲。直到去年12月,一家人在电视上看到董家人赡养老奶奶的新闻后才知道了母亲的下落。儿女们马上赶到了董家,见到了失散11年的母亲。
老人要被接回自己家了,老董的儿媳唐大凤像往常一样,为聋哑奶奶穿上新衣,洗脸、梳头。
唐大凤:“把头发梳好了,回去后就叫媳妇给你梳哈。这是我一辈子最后一次为你梳头了,再也没有机会服侍你了。”
临别时老奶奶和董永才一家难舍难分。两家人当即约定以后每年春节都要陪着老奶奶,两家人一起过年。
聋哑奶奶的儿子张世凡:“兴树把我的妈当成了他的妈一样地看待,我也要把他的妈、他的爸爸当成我的爸爸妈妈一样看待,从此两家人变成一家人。”据央视
编后
如果把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画成几个同心圆,那么圆心一定是自己的家人。但中国人的温情和善意从来不会只封闭在这个小圈子里,我们推崇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尽全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中国人是这样修身齐家,中国是这样与世界共处,因为这是我们不变的价值观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