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篇小说《筑路》故事梗概
二五八公路(城泉公路),其历史和现实意义我就不再多说了。当年极其艰苦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精神,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了。值此建国60周年,城泉公路建成32周年之际,我想用笔唤起人们对那段淡忘或回避的历史的记忆,也告慰那些为该路段而献身的默默无闻的英灵。
这只是一个构思、故事梗概,还需要大量的鲜活的真实的写作素材。在这里一是希望大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希望筑路的见证者、亲历者(组织指挥者、民工,特别是民工)提供真实的线索、细节、素材和文献资料。(联系电话:51997677,邮箱:yuanye1919@sohu.com)
长篇小说《筑路》
主题思想:尊重个人生命价值,向往现代生活,艰苦奋斗。
历史背景:上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贫穷淳朴、泛政治化、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派系斗争、忽视个体生命。
故事梗概:
fficeffice" />
引子 文革期间,军队干部童政委童家琪来到凌河县任革委会主任。他雷厉风行,迅速结束了派性武斗的混乱局面。在积极开展政治运动的同时,又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接着他又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投入,自力更生,举全县之力,修通县城至龙泉公社的县级主干道公路70公里,以促进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
“我们劳动人民的祖先鲁班,就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在大凌河修筑栈道,只是受观音菩萨蒙蔽才半途而废。我们革命群众要擦亮双眼,识破观音一类的坏分子的罪恶嘴脸,以“愚公移山,改造河山”的革命气概,不怕流血流汗,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不把公路修通誓不罢休!”
1.轰轰烈烈的筑路工程全线展开了。童家琪作风强悍,规定了各区、公社的筑路任务和期限,务必按时完成。巡视督查中,他发现前河公社没能按期完工,便当众把公社书记骂得狗头淋血,并严辞责令他和基层干部亲自将自己的吉普车抬过工地。为赶进度,在物资技术极端贫乏的条件下,出现了多起安全事故,伤亡民工二十多名,大家的情绪低落了下来。西河区革委会副主任范明育,以风趣、极具鼓动性的语言,宣传鼓动大家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早日将公路修到家门口,从而激发起民工极大的热情。他身先士卒,与民工同吃、同睡、同劳动,累得吐血也不肯休息,受到童家琪的表彰,并提拔为西河区筑路总指挥。为赶进度,他粗暴、野蛮迁房、迁坟,引发流血械斗,自己也被打伤。到工地劳改的知识分子兰仙华仍吊儿郎当,流里流气,因懂施工技术被范明育安排作技术员,搞线路勘探、制作土炸药、雷管。
在得到范明育承诺今后一定修通到后河公社的支公路后,西河区后河公社书记杨国胜主动承担了最艰巨、最危险的施工任务——在称作“断魂岩”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公路。他带领群众没日没夜苦干、拼命干,以赶上规定进度。一天,杨国胜正狼吞虎咽陪探望他的妻子牛翠花吃饭,范明育不顾兰仙华的苦劝,叫上杨国胜一道去排除哑炮险情。不料炮响,杨国胜扑到范明育身上,自己却重伤而亡。死前他拉住范明育的手,叮嘱他不管多困难,一定带领群众把公路修到后河公社,修到家门口。范明育含泪发誓应允。悲痛万分的牛翠花撒泼打滚,疯似的打骂范明育,被赶来的童家琪喝令捆起来送回家,并厚葬杨国胜。
城泉公路历时两年终于全线贯通,全体建设者无不欢呼雀跃。世世代代与世隔绝的乡亲们第一次见到汽车从自家门前驶过,无不交口称道,盛赞童政委为老百姓,为子孙后代办了件大好事。出席通车仪式的省委赵书记,也高度评价了凌河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壮举。并为牺牲民工纪念碑题词祭奠。牛翠花一家及其他死难家属悲伤无度,杨国胜70多岁的老母亲握着赵书记和童家琪的手,含泪无言。童家琪请求赵书记支持县里发展工业项目,以便解决部分民工、死难者家属和失业船工的工作问题,赵书记欣然答应,四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2.不久文革结束,童家琪不得不丢下许多半搭子工业项目,依依不舍离开凌河县。在牛翠花鼓动下,部分死难者家属、失业船工等拦住了从城泉公路离任的童家琪一行,喊冤叫屈、声讨他好大喜功、草菅人命,不讲信用,被杨国胜母亲喝退。接下来的政治清算运动中,牛翠花数次在批斗“极左”分子范明育的群众大会上,声泪俱下,怒骂他不顾群众死活、以别人的生命邀功晋爵,其他在文革中挨过整的人也纷纷借此报复。范明育死不认罪,声言修路是为大家,是造福子孙。被一阵拳打脚踢,戴上高帽游街,并把他押到筑路死难者家里责其下跪赎罪。看到一幅幅家破人亡的凄凉情境,看到一个个悲痛欲绝的鳏老寡母,他逐步醒悟过来,深深觉得对不起死难者,一下跪到杨国胜母亲面前,声称代表童政委和自己向大家赎罪。
在杨国胜墓前,范明育低声发誓,不论多大困难、阻挠,哪怕就自己一个人,也要带领儿孙后代,把公路修到后河公社,修到他家门口,完成他的遗愿。“但不能再死一人,绝不能死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