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学生营养餐背后的温暖故事
李 晓 马 卫
秋日的巫溪大地,苍翠连绵的群山,在阳光下昂头如绿潮奔涌。
2017年9月6日,农历七月十六深夜,一轮皎洁明月漂浮在湖水般湛蓝的天幕上。从巫溪凤凰岭上俯瞰,工业园区内的绿盛源食品公司灯火通明,似一艘静静停泊的巨轮。清爽干净的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忙碌着把打包好的食材装上车。月影婆娑,绿树成荫的厂区院坝上,23辆整装待发的崭新冷藏车,载着满满的食材,将在凌晨时分,从这里依次出发,沐浴着晨风,奔赴在巫溪的崇山峻岭间,在晨曦中送达到巫溪的95所中小学,那里,有6.7万名大山深处的学生,在当天便能吃到绿盛源为他们量身订做的学生营养餐。
9月7日凌晨,绿盛源公司休息室里还在伏案工作的一个老人,他因为腿疾在去年6月动过一场手术,至今没有完全痊愈。69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扶着栏杆走到陆续发货的冷藏车前,他摩挲着包装好的食品袋,检查着各种出厂标识,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工作人员,再三叮嘱:“一定要小心,小心啊,娃娃们中午等着吃呐,这个绝对不能有半点闪失!”
这位体态稍胖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来自浙江温州的知名企业家陈可银。正是这个柔肠慈心的老人,通过他的多方奔走努力,将巫溪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改善行动,走上了新的旅途。
大山里学生娃的冷暖,牵动着仁厚老人的心肠
三峡的涛声,已相伴陈可银20年。
陈可银,这个当年温州历史上第一个承包国有企业、创办了温州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的企业家,整整50年的企业从业经历,在他身上,可以投射出中国国营、民营企业成长史的缩影。
1997年,陈可银便在重庆涪陵创办了企业。后来,他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相继在万州、云阳扎根,创办、引进了不少知名企业。
陈可银爱三峡,是那种掏心的爱。这些年来,陈可银和他所在的企业先后为长江绿化、扶贫济困、困难学生救助等社会公益事业捐助资金300余万元。陈可银说,我已经快70岁的人了,儿子已成为温州市第一家新三版上市企业的董事长,我个人要那么多钱来干啥呢。这个从小便饱尝人世艰辛的老人对人生万象,早已看得泰然通透,他这样说过:“财富的涌流,不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打转儿,它得回到社会的大潮中去激荡激活。”
过着粗茶淡饭日子的陈可银,却有着难以置信的旺盛精力。很多年轻的企业家看到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厂,跋涉在田野山间,心里总是不解:“陈总,您为啥这么好的精力啊?”陈可银总是乐呵呵地一笑:“长江水给我精神源泉,三峡大山给我力量!”
2015年12月的一次出行,却让陈可银的心难以平静了。
那天,陈可银和几个朋友去看望巫溪一所大山深处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陈可银得知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学生天不亮就翻山越岭赶去上学。
在中午的学生食堂,陈可银看到下课后的孩子们奔向食堂,风卷残云般吃完了学校配置的饭菜。陈可银细心观察后发现,食堂里的饭菜稍显单一,在食谱安排上还没有真正结合学生们成长的不同阶段,科学搭配食材。
陈可银询问学校的老师:“学生食堂,还可以为孩子们办上更好一点的伙食么?”老师回答说,已经相当不错了,自从2011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后,学生们已经享受到了全年按照200天计算(扣除假期),每人每天给予4元的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县上对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也是相当关心和重视了。
作为重庆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陈可银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份责任去做一次“田野调查”,他迅速走访了巫溪山区的一些学校。通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实施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个别小作坊生产的食材在食物安全上缺乏源头监管,对学生食物缺乏专业营养师的食谱配置,某些中间环节的采购存在监管漏洞等问题。
陈可银还走访了一些学生家庭。他看见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中,上学的孩子们大多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带养,早晚的伙食一般都很简单敷衍,一些学生由于不吃早饭,还常常去一些学校周边的小店铺买一些垃圾食品充饥,这样已经影响到了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孩子们在学校吃上一顿安全营养又可口的午餐该有多么重要啊。
那些日子,一向睡眠不错的陈可银接连几天失眠了。“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每次重温《少年中国说》,陈可银就激动一次。想起自己还是一名贫寒少年时,把吃饱一顿饭当作最大的期盼,心里就酸楚不已。而今,国家繁荣,国运昌盛,国家还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餐改善计划,这些政策真的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可谓功载千秋。
陈可银还了解到,自2011年底以来,重庆市已在黔江区、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秀山县等14个区县作为试点,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这些地区的学生娃娃们到底吃得哪样,也成了陈可银心头牵挂的事。
陈可银把自己调查走访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怀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良知向巫溪县有关单位作了反映。陈可银滚烫的心,把巫溪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的心也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将为此不断努力和改善。陈可银的举动,在社会上也遭到了一些议论,陈可银,你做企业,也盯住了学生营养餐的饭碗,想分一杯羹啊。
面对议论,性格忠恳的陈可银说,这是一个千秋大业,当然有必要在阳光下进行,接受社会各界的公开监督。“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一群孩子,又有着多少家庭的希望啊,让那些农村上学的孩子们都吃上营养餐,我希望在我这辈子能够看见!”陈可银动情地说。
陈可银的这种真诚执着,让巫溪县委、县政府深感关切。通过陈可银积极联系,2016年1月、4月,巫溪县组成教委、食药监局等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远赴贵州省惠水县进行了4次考察。
贵州省惠水县自2011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把学生食堂的食材采购面向社会招标,通过社会化服务,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运送”,对食堂进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保障、校农共建助力大扶贫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代表着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方向。
2016年6月,巫溪县与重庆绿盛源公司达成投资协议,由绿盛源公司在巫溪县总共投资1.8亿元建设营养餐集中配送项目。
作为绿盛源公司的主要创建人、投资人,与巫溪县政府签定协议的那天,陈可银激动得淌下了热泪。这种激动,早已不单纯是在做这个项目了,而是一种神圣光荣职责之中焕发出的巨大动力,在推动着这个老骥伏枥的企业家再创他生命中的辉煌。
浸透心血的良心食品,是这样炼成的
在巫溪凤凰山的高山怀抱里,一块如棋盘摊开的宽阔平地上,依次排列着整齐林立的白色、蓝色厂房,占地35亩的绿盛源公司如停泊在巫溪工业园里一艘扬帆启航的巨轮。
绿盛源的建设,得到了巫溪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县上领导感慨说,我们都是为人父母,这可是为学生娃娃们服务的大事啊,时间等不得了,耽搁不起了!
在绿盛源的施工建设中,陈可银长期吃住在工地上。好多人劝他,您还是偶尔来看看就行了。有一次,面对公司人员的劝告,一向温和的陈可银生气了,大声说:“这就是我的阵地,我能离开吗!”
绿盛源的建设,真正是夜以继日。短短几个月时间,拔地而起装饰一新的绿盛源便精彩亮相了。2017年4月,首期投资5000余万元的绿盛源建设竣工了,总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里面设施严格按照食材生产加工、检验储藏、运输等国内一流的高标准建设。
来看看这些饱含良心的学生营养餐食品,是如何用心血凝聚的。这是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之花,在他们含苞绽放时期提供的“最美养料”。
绿盛源对学生食堂里的粮油肉制品、蔬菜瓜果等食材,实行严格的“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制,这些食材,都有“两章两证”作为最安全放心食品的“护身符”。也就是说,从食材在土地里的生长,一直到采购、检验检测、加工生产、运输制作,最后成为盘中餐,都是无缝衔接全程监管,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找到它的文字、影像等记录。
万众瞩目的学生营养餐,凝聚着太多人士的心血。大米、蔬菜、肉食、水果、鸡蛋这些食材来到绿盛源,要经过10多道工序的流程,有200多双手的合力托举。看看它们的行程,要一一经过选料、清洗、加工、包装等环节,然后安静地返回到绿盛源整洁靓丽的仓储部,按照巫溪4030平方公里的大地线路,运送到群山深处的95所学校食堂,受益学生6.7万人。
在绿盛源,一个叫李亚娇的清秀女孩,她2017年刚刚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毕业,便通过招聘来到公司,从事学生食堂的营养师工作。现在,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长特点、营养指标,为学生食堂开发出了30多道营养菜谱,尤其是针对偏食的学生,她研发出了一些众口可调的菜肴,让各类学生的食物营养得到充分保障。李亚娇说,为家乡这些上学的弟弟妹妹们开发营养菜谱,让他们好好吃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是自己心里的一种幸福。
绿盛源的老总文伯顺,这个朴实精干的中年男人,自从公司开始运转以来,好几个月来没安安心心睡过一次好觉。今年暑假,读大学的儿子回到家,他甚至没有陪孩子吃上过一顿饭,心里充满了愧疚。文伯顺以前干个体商务,给学校食堂配送食材有17年,而今,他成为了公司老总,这样一次“转身”,他形容自己是由散兵游勇转为正规军的集团作战。“我们的压力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使命也更光荣了!”文伯顺感到庆幸的是,在绿盛源,有一个众志成城的优秀团队,他有信心,依靠众人的力量,能够推动这艘大船披波斩浪。“我们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利润,当然最终也要反哺社会。我们努力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吃到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营养餐,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奋发努力学习,我们这里大多地方还是贫困山区,真盼望多出一些人才,让孩子们成才以后回来改变家乡的面貌,我们心里也会感到骄傲!”
把目光投向这些食物的故乡。
2017年9月,秋日的巫溪白鹿镇碾盘村,天蓝如洗,缓缓移动的白云下,300多亩连片种植的蔬菜瓜果生态农业园内,风吹绿浪,清香阵阵。这个生态农业园的主人叫张同太,是绿盛源实行公开招标,同时通过多家单位严密的资历认证后,历经层层选拔,最后被确定为本地30余家学生食堂食材供应商中的一家客商。望着绵延如浪的青翠蔬菜,张同太喜悦地说,他要抓住这个机遇,把生态农业做得更大更强,自己作为一个巫溪人,一直想通过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来带动老乡们一同致富。在张同太的农业园,有30多个村里老乡常年在这里打工。“说实话,我心里感到更沉了,这可是为学生娃娃供应食材啊,他们都是我老乡的孩子,这是良心食品,我能把良心丢掉吗?不能,绝对不能!”张同太目光凝视着群山,这样自问自答。
巫溪县属于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在这云蒸霞蔚天光雨露滋润的土地上,地气蒸腾的各种大地食材,怀着喜悦涌流到绿盛源,哺育着巫溪乡村上学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在绿盛源人心中,还有一个已经孕育了的梦想,那就是通过学生营养改善餐计划的成功实施,厚植于巫溪县的广袤大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基地,夯实产业发展链条,精准对接巫溪的扶贫大业。
巫溪的群山笑了,6.7万学生娃吃上了香喷喷的营养餐
重庆市自2011年以来,相继在14个区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86万人,其余自主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区县惠及学生约120万人,基本实现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2016年的监测数据与2012年相比,重庆市农村男、女学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2.02厘米、2.21厘米,体质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增强。
2017年,在重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重庆市发改委已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实施列为全年10件民生实事之一。
绿盛源,迈出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全新求索步伐。自从2017年6月5日试运行以来,绿盛源配送的营养食材由首期送达到22所中小学食堂,到9月初,已经完成了对全县农村中小学食堂的全覆盖。而今每周四以前,各个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在绿盛源安置的电子采购平台上,只要点点鼠标,按照自己采购的菜单数量,就轻松完成了系统里的采购。然后,由绿盛源统一采购处理后,每天发送最新鲜的食材到各个学校食堂。距绿盛源路途最远的学校,有140多公里,每天凌晨陆续发车,一般在清晨8点前就能送达到目的地了。绿盛源配送部送货的司机苏静说,凌晨时开着满载的货车奔驰在大山公路上,群山还在沉睡,自己的心里却有着满满的喜悦,因为当年,他也是一个行走在山道上的读书郎,而今,为孩子们送上一天可口的营养食材,算是自己对故乡的一点报答吧。
2017年9月8日上午11时,巫溪县峰岭镇龙王中心小学内,在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中,校长文国权在自己办公室安装的视频监控上,正对学校食堂做营养餐的炊事员聚精会神地关注。文国权说:“孩子们吃上了焕然一新的营养餐,我同学生家长一样,睡梦里也在笑……”学生食堂里,还张贴有孩子们自编的吃饭童谣,墙上书写着两行红色大字:“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粮食就是生命,知识就是拯救灵魂”。中午下课以后,420多名学生井然有序地走向两层分设达600多平方的学生食堂,挑选着2荤2素一汤的饭菜,孩子们高兴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文国权再次露出了欣慰的笑脸。
为巫溪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一直奔波不停的县教委副主任邵和平欣喜之中也坦言,实施绿盛源这种社会化服务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他相信,通过一群有良心有责任感人士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因为,这是在为浇灌着祖国未来的花朵们,做着最美的事业。
看啊,巫溪大地的阳光雨露滋润中,群山里万物生长,百花竟放,那是孩子们绽开的美丽笑颜。
(作者简介:李晓,作家,首届重庆晚报文学奖获得者;
马卫,作家,重庆市作协会员)
来源 :重晚副刊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