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民歌亮三峡
三峡库区的峡郡巫溪,风情多姿多彩,民歌具有两大明显特点:一是取材广泛。巫咸民歌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本生故事、风俗、游艺活动等,不仅内容宽泛,而且富有故事情节,听起来如同讲故事一般,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文学色彩,引人入胜。二是地域色彩浓厚。巫咸民歌呈“块状”分布,每一个区域盛行一种体裁的民歌,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依存。如大宁河缘头的西溪流域和尖山弯滩河流域盛行薅草锣鼓、五句子歌,旋律悦耳动听;而凤凰、上磺及东溪河则盛行扇子歌、荷包歌等,歌词诙谐,形式活泼,表演时宜载歌载舞……巫溪的民歌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歌词通俗易懂,易于传唱。 巫溪民歌以情歌为主,在田间、地头唱,在节日、聚会上唱。演唱形式为男女对歌,伴以锣鼓、唢呐等器乐。歌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紧扣爱情主题。如《荷包歌》:“荷包儿,绣一针,要绣天边那朵云,(结呀罗耶)寅时落雨卯时晴。荷包儿,绣二针,要绣桫椤树一根,(结呀罗耶)桫椤树下等情人……”《帕子歌》:“一块帕子(心呀哟儿肝),白漂漂(妹儿哟耶),精心绣起(哟呵耶),扎郎腰(哟嗬伊儿耶)。帕子烂哒(心呀哟儿肝),花还在(妹儿哟耶),千针万线(哟呵耶),扎拢来(哟嗬伊儿耶)。二块帕子(心呀哟儿肝),二点黄(妹儿哟耶),帕子高上(哟呵耶),绣鸳鸯(哟嗬伊儿耶)。 鸳鸯好比(心呀哟儿肝),你和我(妹儿哟耶),恩恩爱爱(哟呵耶),结成双(哟嗬伊儿耶)……”《探郎歌》:“正月探郎是新年,情哥一去大半年,没得那一天啊(小情哥啊喂),心中不挂牵啦(小情哥啊喂)……” 巫溪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巫溪活化石的《五句子》山歌,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是开在大宁河流域的一枝古老的民族民间文艺奇葩。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每一段都独立成章。如“隔河望见妹上坡,打声胡哨妹站着。情妹听见胡哨响,行得少来站得多,十字路上等情哥”。 写透了一对情人约会时的真情实感。“巴山月儿半边缺,搓根麻绳尽打结。桐油点了二三两,灯草烧了七八节,情哥不来灯不灭。”唱出了年青女性在桐油灯下一边搓根麻绳,一边盼望心上人到来,心上人不来,坚决不睡觉的心情。“月出山头半掩门,望郎望到天黄昏。半夜忽听脚步响,拨亮灯盏把酒温,荷包鸡蛋补郎身。”写出了一个小媳妇对丈夫痴痴的牵挂,从早上盼到黄昏,从天黑盼到深夜,酒冷而温,温而又冷;灯明欲灭,将灭又明;起而复睡,睡而又起;直到深夜丈夫回来时,兴奋不已的妻子,立即起身拨亮即将熄灭的灯盏,端来温好的酒和荷包蛋为丈夫洗尘。“太阳落土又落山,山里情妹把门关,未曾关门先留眼,象牙床儿留半边,盼望情哥来早点。”一个热恋中的妹子盼望恋人的焦急状态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高山岭上逗凤凰,大树脚下逗阴凉,楼房瓦屋逗燕子,三月青燕逗牛羊,十八幺妹逗情郎。”描绘出怀春姑娘大胆追求真爱的情景。“姐儿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围裙,脚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搧花人,花上加花爱死人。”唱出了情人眼里的西施俏丽模样。“一把扇子二面花,隔山看见俏冤家,我看情哥会种田,情哥看我会绣花,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勾画出了一幅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图画。“对门妹子脚板大,走起路来快如马。三寸金莲才好看,无人喜欢大脚丫,量你难得找婆家。”“哥子说话欠思考,小脚还靠大脚包。好看还在眉毛上,好耍还在半中腰,莫在脚上打丝较。”这首男女对唱的五句子歌,写出了旧社会男子择偶的标准是三寸金莲、走路婀娜多姿的小脚女人,而被她瞧不起的快跑如飞的大脚丫妹子却毫不自惭形秽,而是大胆地开导眼前的这位意中人,不应把三寸金莲当成择偶的唯一标准,而应树立全方位的择偶标准和审美观。“腊月里来飘雪花,出门一年郎回家。跑步上前拉郎手,眼泪汪汪象抛沙,又哭又笑‘骂’冤家。”勾勒出男人外出做生意或务工一年,望眼欲穿的留守妻子看到丈夫回家过年时的那种久别胜新婚的兴奋。 一首五句子歌,一幅风景画。勤劳多情的峡郡儿女,借五句子歌倾诉着万千思绪。婉转悠扬的旋律,唱了千百年,一直唱到今天。 巫溪民歌渗透了巫咸儿女上下五千年的社会风情习俗,勤劳、粗犷、纯朴、诚挚的情感,以欢快直露、纯朴真挚见长。形式上又多是自由对答和往来,男女感情直接交流,充满着男欢女悦之情。如“高山顶上一口洼,郎半洼来姐洼,郎的半洼种豇豆,姐的半洼种西瓜,她不缠我我缠她”,“情妹门口一口塘,左边栽柳右栽杨。风吹杨柳二面摆,杨缠柳来柳缠杨,情妹缠住小情郎。”利用瓜豆缠藤之“缠”,杨柳枝叶之缠,顺势拈到郎妹相缠(相爱)上去,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在大千世界,也只有在巫咸古国这片传奇瑰丽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饱含着大众的愿望和心声、寄托着憧憬和追求的五句子山歌。这种隔山隔岭一应一合,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感情的文艺奇葩,如同光芒万丈的火焰一样照亮了峡郡巫溪,照亮了三峡库区,照亮了渝东,穿越了岁月的风烟,散发出脉脉幽香。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