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巫溪人把厕所喊成“茅厕”(“厕”读“四”SI),后来逐步演化成厕所、卫生间、洗手间。
旧社会乃至2000年前,巫溪农村 “如厕难、洗澡难、粪便污水处理难”。那时,农村所谓的茅厕就是“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笆折围四边”,冬天如厕冻屁股,夏天蝇蚊挥不去,臭气熏天,令人作呕。也没有男女之分。大多数农户是人畜混用,条件好一点的人户在羊圈或猪圈旁边隔离一个小空间做茅厕,最多两个蹲位。如果多有几个人想解决“内部矛盾”,就得排队等候,等不了的只好跑到房屋周边的树林或农作物地里去解决“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家,根本没有茅厕,把尿桶(木桶)放在房屋内的黑角里代替茅厕,大人小孩都把粪便拉到屋里的木粪桶内。旧时农村人有个关于木粪桶的谜语:“生在青山,死在黑角,摸不到踢它一脚。男的来了刷脚撵手,女的来了请坐请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木制的粪桶,曾经是山上青枝绿叶的杉木,砍伐做成尿桶后,屈蹲于农户家的黑角角里,供人们大小便时,人们到屋子黑角里方便时,如果看不见粪桶,就用脚去踢一下试探尿桶的位置,“刷脚撵手”是形容男人“解小手”(撒尿)时的动作,“请坐请坐”是形容女人“解小手”(撒尿)时的动作。
20世纪70年代,笔者在县委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工作。有一天,同所在公社(即现在的乡)一位姓陈的党委副书记到一个边远大队(村)社员家去调查一件案子,写完访问笔录,天已黄昏,加之天雨路滑,这户的主人热情的挽留我们在他家歇息一晚。晚上临睡觉时,我向这家人户的一个小男孩打听:“厕所在哪里?”小男孩点燃竹子火把,把我领到他家偏屋,指着一个大木桶说:“这就是。”屋里成丁字型安放着两张木床,两张床之间摆着一个直径约1米的大木桶,木桶上搁着两块木板,木桶周围堆着尿窖灰,两张床的一头离粪桶不到1公尺。当晚,我和姓陈的党委副书记就被安排睡在其中的一张床上,当晚我用衣服蒙着头睡了一宿。
另一次,是到一个大队参加大队、生产队两级干部会,一位姓陈的大队副主任家里杀年猪,他热情地接我到他家吃杀猪饭。大方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我把脚往桌下一伸,撞到了一个物件,我低头往桌下一看,发现桌下是一只装着粪便的木桶,我伸脚时,撞动了木桶,立即散发出一股恶臭,同桌的本村客人都狼吞虎咽的吃着,而我却只想呕吐,根本吃不下东西,又不好意思马上离开,只好忍着呕吐感,象征性地吃了点东西,借口胃痛,逃之夭夭。
那时,农村人如厕,拭屁股都是用包谷棒子芯、包谷壳叶子或者树叶,后来进化为用旧书纸、旧报纸。
过去县城没有公共厕所,人们内急,只好钻进街头巷尾或到大宁河边的沙滩上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巫溪老城才在大操场(现在的老城广场原电影公司宿舍前)建成了第一个收费性的公共厕所。如厕人须交5分人民币,后来逐渐涨价到1角、1角5分、2角。2008年、2010开展四城同创,先后在北门沟、东门口、港口大京都旁边建成了公共厕所,加上老城广场边的老公共厕所一律取消了收费,每个公共厕所内还设置了残疾人专用的抽水马桶,解决了老城群众如厕难的问题。
现在巫溪的赵家坝公路主干道和主街道、镇泉的水体公园、柏杨河公园都有了高等级的洗手间,落实了专门的清洁工人管理,游人进入洗手间,有种清洁亮丽的感觉。
巫溪城一些小区的住户还安装了现代化的坐便器,方便后,一按电脑程控按钮,就会自动温水清洗和吹干如厕者的下身,省了手纸,免去了举手之劳,既经济又实惠。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巫溪开展“四城一奖”,建设文明城市、美丽乡村,以解决人畜饮水为重点,村村、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以“小康不小康,看看厨房和茅房”为切入点,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国家扶贫,投入大量扶贫资金帮助农户改厕、改圈、改灶。厨房普遍使用节能灶,用煤汽、电炉。建成安装抽水马桶的男女厕所,建成定时清洗的斜坡式或漏粪式水泥牲畜圈舍。屋顶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时把水输送到室内组合式卫生间里。洗浴、如厕,普遍使用卫生纸,用强力冲厕器将污水和粪便冲到房后全封闭的污水粪便处理池里。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54万巫咸儿女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感恩党的十八大精准扶贫给巫溪人带来的新变化!
本帖最后由 杜正坤 于 2018-8-3 08:05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