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千百年岁月里,走村串户的补锅佬,肩上挑一副担子,一头是耐火炉子,一头是风箱等工具,他们拉着长音吆喝:“补--锅--哟——补锅!”以此招徕客户。
在过去的漫长时期里,人们烧菜做饭一般用生铁锅,时间长了,难免出现损坏,比如锅底穿了小孔之类。于是,补锅佬就把火炉子捅旺,在火上架一只小坩埚,放进一小块生铁去熔炼,待到化出铁水,需要先在裂缝处敲眼,以便铁水能注入,浇铁水时,锅口面向上,锅底向下,一只手拿一块用十多层破布做成的垫子把铁水倒一点在上面,然后贴在那小孔上,另一面,也用一个棒状的垫布来迎,两下一齐使力,小孔立即被焊死了,再用磨刀石略微打磨,坏了的铁锅就可以照旧使用,不但不会漏水,而且锅底平滑,觉不出修补的痕迹。上面的这种补锅方法叫热补锅,民国初年才开始有这种补法。此前则全是用熟铁皮剪成两个圆再在圆中钻个眼,用方形铁钉将圆困定在锅的漏洞两边。涂上用桐油和耐火泥调制的浆糊微火烘干,才能用。这样的补法,称之为冷补锅。冷补锅不好用,锅铲容易与补疤相碰,使用期限短。
补锅佬也补碗,补碗要用金刚钻。细料碗(瓷器的碗),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裂开,最后一分为二,无法使用。交到补锅佬手里,他们先是在裂口的边上用金刚钻钻一些小眼儿,这事比较精细,一是掌握深浅,眼儿浅了不起作用,深了又容易把碗搞碎;二是裂口两边的小眼儿必须排成两条平行线。钻好了眼儿,补锅匠会从工具箱里抠出一点面坨一样的东西抹在裂口上,然后把他们拼合到一起,接下来,掏出一些铜质的类似今天的订书钉模样的扒钩,小心地用木槌打进钻好的小眼儿里去,瓷碗就算补好了。
补锅佬还经常揽到另一种活:在瓷碗上打字。因为过去商家生产瓷碗,往往几十年制式不变,老人们崇尚老牌子,也非它莫属,比如蓝边大海碗之类。用的人家多了,容易搞错。所以,需要在碗里刻上自家的姓氏,补锅匠就摇动他们的金刚钻,在碗底钻出一个个浅浅的小洞,组成一个一个的字。
有的地方称补锅佬为小炉匠。修补锅、壶是小炉匠们干得最多的活。因为这两样东西不仅天天用,而且要在火上烧,常出现的毛病是漏底或耳子、提梁开焊开铆。补洞、换铆钉、甚至换锅底都是小炉匠的基本技术。这门手艺的要求,不仅是把坏了的器具修好,而且还要修得结实,外观整齐利索,尽量少留痕迹。干这行的人,穿着不新不旧的衣裳,干活时系着围裙坐在小板凳上敲敲打打,旁边往往还围着几个孩子看热闹。
如果按收入衡量, 补锅佬也只能算是勉强维持一家温饱的穷手艺人。通常是走路费的劲比干活还多,因为很少有人会抱着坏锅漏壶跑几里地去修理,小炉匠必须在街巷村屯的住户中寻找生意,每天挑着担子走十几、二十里山路。干一件活的收入虽多少不等,但却有一个基本的尺度,就是价再高也不能超过所修物品市价的一半,否则人家就花钱去买新的了。除过焊料等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因此他们和一些同类的手艺人一样,只能凭手艺吃饭,而不能靠手艺发财。
补锅佬有其特殊的行话:喊锅为“朝天子”;喊锤为“捉拍”;喊小凳子为“抬身”; 喊火炉为“五团”;风箱、鼓风机为“双燕”; 补缸喊成“掉角”; 茶壶喊成“五夜转” ;喊缸子为“将军令”;化铜器具喊成“铧锹”。
过去,笔者听一个年龄很大的
补锅佬讲,他们补锅佬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因太上老君有八卦炉。同时还信
奉“女娲”和“饿佛”为祖师,“女娲补天”就如同补锅;“饿佛”是让人挨饿的,不饿就用不着锅碗瓢盆了,所以奉祖饿佛。还有一说,如果锅没补好,煮不熟饭,就要挨饿,故奉饿佛。 补锅佬还奉胡顶真人为祖师。真人留下三砧,顶砧传给锢炉匠,拐砧传给锡匠,步砧传给秤匠。所以,胡顶真人也是铜匠、锡匠、银匠、钉秤匠供奉的祖师。
补锅佬工作十分辛苦,收入极为菲薄,每天挑着胆子走十几里路,干到天黑,也养不活家人。
如今大铁锅减少,补铁锅的生意基本没有了,走村串户的 补锅佬绝迹了。现在的补锅佬,只是修补修补铝制、锑制的锅或电饭煲、电炒锅、铝壶与更换锅底、壶底等等。
本帖最后由 杜正坤 于 2018-10-20 08:10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