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厂古镇 探寻盐巴的来历
宁厂古镇,早晨11点,天空蔚蓝。低矮的房子沿着山谷排去,贴着静静流淌的后溪河。脚步踏在石板路面的响声,如同不小心碰到一把尘封的布鲁斯吉他。如果担心粗鲁的进入会打扰巫咸国远古的宁静,却又暂无地方落脚,可以在悬索吊桥对面的老奶奶家里休息,她总是在家里支起一个木桌,一边和你聊天,一边等候和她年纪相仿的牌友。
这是巴人悠闲的生活,喝茶、聊天、吃火锅,管他山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情。有人说,巴人地处内陆,但骨子里却透着地中海沿岸人群的性格特点:喜欢大家族式的群居生活,爱热闹,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热情奔放,自由散漫又知足常乐……
不用去大城市成都,也不用去山城重庆,在宁静的山间寻觅归隐山野间的恬静和自在。从喧嚣的大城市,来到这里,呼吸氧气,洗涤心灵,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宁厂古镇地处大宁河与后溪河交汇之处,依山傍水。缓缓走过一座古老的悬索吊桥,时光便穿越回到上个世纪。
两亿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桑田的地质演变,隆起了群峰,留下了盐源。远古时期,这里是巫咸国的国都,人们发现了盐泉,并开始用煮沸蒸发的方式提取盐的结晶。
公元前16世纪,巴人已经可以三峡地区频繁活动,除了纯粹的盐巴外,他们还用盐将捕捞的鱼腌制晾干后,运出三峡到周边国家换取粮食——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鱼盐之利”带来了不耕作却有衣食的安逸生活。
然而故事的发展有些无情,丰富的鱼盐资源,让强邻垂涎不已。东边的楚国,北边的秦国,都看上了巴国这块宝地,楚国出兵,巴国被灭国无法避免。然而盐巴一词却流传至今,“盐巴”中的“巴”字,就来自于古老的巴国。
巴国消亡了,但三峡地区的制盐业并没有因此消失,相反得到了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宁厂的制盐业达到顶峰,全国十大盐都也有宁厂的一席之地,在乾隆年间,宁厂有1081口大锅在336座火灶上日夜不停的煮盐,号称“万灶盐烟”。清末,三峡的人们仍将食盐当做货币,换取生活所需。
如今,盐厂的光辉岁月已经过去,古镇年轻一代的居民都搬迁至城区,留下执着恋旧的老一代,守着旧时赫赫有名的盐泉,在安好的岁月里静静打坐。褪尽了曾经的热闹,浮华沉淀,一切回归本质,生活变得更有味道。青石板蒲城的“半边街”中保留了古镇的风貌,一座座竹木建成的房屋,从色彩上辨认,年代已经非常久远。房子里住着宁厂的土著居民,有的已经四代同堂。在老街的另一端,有一些房屋无人居住,墙面上写着文革的标语。
而与宁厂古镇相距不远的灵巫洞琳宫,却是另一番景象。她位于大宁河剪刀峡上游,全长1500米。坐上相当于20层楼高的电梯直达洞口,洞外炎热,洞内十分清凉,怕冷的女士要披着薄外套才觉得温度合适。自然形成的溶洞就像一个奇幻的世界,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千奇百怪,栩栩如生,被专家和游客誉为“库区第一洞”。
琳宫对岸和下面的河道上,一个巨大的旅游改造项目正在进行,工作人员介绍,改造完成后,游客可以乘坐缆车过江到达桃源洞,然后再乘坐旱地雪橇,沿600米长的滑道下山。山下清澈的大宁河中,长达12公里的漂流项目已在笔者回来之后启动,坐着皮划艇,欣赏大宁河的美景,古老的咸巫国的秘境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