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洪池任沧桑
杨林
——红池坝,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场,重庆市著名风景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远远超乎人的想象。如今的高山草地红池坝,原先却是一片湖泊。
据《巫溪县志》,红池坝“古为湖泊,称万顷池,亦称洪池,四周为万顷山。后因岩溶发育,湖底出现漏孔,湖水潜流消逝,形成高山淤积平原,人称洪池坝。”《通志》记载,万顷山“在县北,广数百里,多产大木,中有万顷池,今不可考。疑即太平厅之万顷池也。”后人考证,万顷池就是今天的红池坝,明清时曾属达州太平厅(县)。相传万顷池旁为楚相春申君故居。明《一统志》:“其旁平,田可百顷,及有花果园林。”明代学子曹雪铨《巴蜀名胜记》载,春申君黄歇曾拜官楚相25年,救赵拒秦,攻灭鲁国,使楚国一度强盛,故被考烈王封于江东,即今上海江苏一带,于是黄浦江又名春申江,上海简称为“申”。
天若有情天亦老,宇宙正道是沧桑。当年“四异之水皆出于此”的万顷池,经过若干世纪演化,变成如今海拔两千余米的高原草场,静卧南北山脉之间,东西纵向排列红池坝、天子山、银厂坪、西流溪四大块草地,一派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景象,成为三峡库区一颗璀璨明珠。
从农场到旅游景区
亿万年悠悠岁月,红池坝经历了浩瀚的地理沧桑,后来又见证着纷繁的历史变迁。
1952年,红池坝辟为农场,为四川省地方国营农场。1957年改称万县专区种畜场。1958年移交重庆市,为四川省重庆市红池坝农场。1959年再交专区接办种畜场。1962年划为巫溪县红池坝农场,1980年改为农垦场,1985年变为畜牧场。1986年6月,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主持、县人民政府承办,建立南方亚热带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试验区。1987年7月,成立红池坝经济开发区,下设畜牧、药材、农业、林业4个场站。1995年1月,四川省政府批准红池坝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2月,林业部批准红池坝为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3月,红池坝经营开发权转让给万县市三牧集团。2010年政府收回经营开发权,成立重庆市红池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12月,红池坝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经大半个世纪历史演变,红池坝最终定位于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呈现出崭新面貌,凸显其特殊价值。
客观而言,红池坝的旅游价值,主要在于自然风貌。景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04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34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2000米以上的山峰50多座,最高峰2627.5米,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红池坝可谓“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环境质量优良,地域风貌原始古朴,具有避暑纳凉、度假休闲、冰雪游乐、赏景怡情等多种功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胜地。
红池坝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草海、花海和林海构成气势磅礴的大背景,托展出天子城、扎鹿盘、夏冰洞、西流溪等各具特色的著名景点。
天子城位于红池坝西北,群山环绕,云雾缥缈,首尾相连的山峰像封闭的围墙,围成一片开阔的平地,俨然一副“城”的模样。传说西汉末年,刘秀和王莽争夺天下,刘秀兵败被追逐至此,为这里风景所吸引,于是感概:此乃大汉天子之城也!后来,刘秀战胜王莽,再次登临考察,准备在此建都。可是,当他察看那些山峰,数来数去却只有99座,认为不圆满,于是放弃了建都的念头。原来,刘秀身在云遮雾绕之中,忘记了自己脚下的那座山峰。这个传说,或许印证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启迪人们有所超越,莫为眼前浮云或身边事物所局限。
扎鹿盘位于景区中部,是一面开口、三面绝壁围成的巨型岩窝,底部开阔,绿草如茵,坦荡如砥。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五色神鹿的宫苑,善良的神鹿把鹿角送给人们治病养生,惹怒了玉皇大帝,被贬到长白山。从此,不见鹿的踪影,只剩这个岩窝。神话传说令人遐想,更实在的则是历史故事。在风起云涌的上世纪30年代,确有红军部队和地下党游击队在此传播“星星之火”,为红池坝赋予光明色彩。
夏冰洞位于红池坝草甸南边冷风槽山坡下,呈三角形,洞口海拔两千多米,洞高宽三五米,洞深十米左右,隐天蔽日,幽静肃穆。每当夏季,洞外烈日高照,洞内却是冰柱林立,寒气逼人。时至隆冬,洞外天寒地冻,洞内却冰乳潜行,温暖如春。中外专家考察确认,夏冰洞奇在“秋冬冰融,盛夏结冰”, “咫尺处暖寒迥异,出入里天上人间”,全国仅见,堪称世界奇观。
一条高原小河,不随众水东逝而有自己独特的方向,清澈透明倒映高空云朵和周围峰峦,这就是西流溪。溪水平展如镜,纤尘不染,水色层次分明,由近及远分别为银白、淡蓝、深青、墨绿。传说这是一位牧民妈妈流下的眼泪,水色的变幻象征着她的万种哀愁,溪流中憨态可掬的娃娃鱼就是她的后代在繁衍生息。
景区的看点,还有碑湾、三根树、十二垭、绕家寨、春申君故居、中南大庙遗址,多彩的湖泊和瀑布,神奇的暗河,间歇的喷泉,不乏自然风光与人文色彩的交相辉映。
从世纪之变看人与自然
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一个“变”字。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红池坝上演着川剧式的“变脸”, 不断地变换其身份与职能,从国营农场、种畜场、农垦场、畜牧场、草地养畜试验区、经济开发区,最终演变为旅游景区。
自从定位于旅游景区,红池坝面貌可谓今非昔比。景区道路、旅游宾馆、跑马赛车射击场地、蒙古包夜宿营地、银厂坪花海漫步、西流溪湿地游船、天子山滑雪度假,一系列旅游设施闪亮登场。山地自行车赛、高山花海音乐篝火狂欢夜、“神秘中国心,天堂红池坝”超级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花海音乐季、国际攀岩节、海峡两岸音乐美食节,一连串旅游盛事纷至沓来。
不难看出,就经济开发而言,无论农垦畜牧还是林药开发,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独特的高山草场,是那些产业的根本所在。因地制宜,则是开发建设唯一可靠的策略。旅游开发,理所亦然。那些设施的建立和赛事的举办,都是以红池坝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原始古朴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为依托而展开的。假如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那些人工设施显然毫无意义,没有原生态的大自然背景,那些竞赛活动也会黯然失色。
于是,就有“人与自然”这一亘古常新的重大命题摆在我们面前。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的道理。现代自然科学进一步说明,人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绝非自然界的统治者。人应当自觉地认知自然。自然界有着太多的奥秘,迄今为止人类所知还非常有限。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敬畏,唯一正确的行为就是顺应。顺应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规避那些伤天害理的行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改天换地”其雄心壮志或许可嘉,但必须“不违规”才有好结果。几十年前,有人雄心勃勃在河沟上面拱盖为田,号称“人造小平原”。结果如何?河盖垮塌,水灾泛滥!如今,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错误行为,也开始遭到人们的警惕和摒弃。大量事实证明,人类必须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不能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自然破坏自然。
回到“旅游开发”这个话题,仍然离不开“因地制宜”的策略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奇特美丽的自然风光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要好好保护和科学利用,不可随意糟蹋破坏。
红池坝这块风水宝地,未来景况如何?可以肯定,还会继续历经沧桑。可以相信,美轮美奂的大自然风貌不会褪色,南国高原的生态魅力必将持续赢得人们的向往。
本帖最后由 杨林(笔名白杨) 于 2019-6-10 10:52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