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民间故事——“四书”知县
杜正坤
从前,有个唐秀才,“四书”读得滚瓜烂熟,自认为有了不起的学问,但每次应试都不中,为了想当官,不惜花了很多银子,捐得一个县宫。上任后,他以四书代替律书,给人断案,闹了不少笑话。因此,人们称他为“四书知县”。
一日清晨,唐知县忽听有人击鼓告状,连忙穿戴公服,升堂问案:“所告何事?”告状人道:“大老爷在上,这小偷把我的蓆子偷了,现在人赃俱获,请老爷发落。”知县掉头问小偷: “蓆子是你偷的吗?”小偷答道:“是的。”知县赶忙默念了一段“四书”,然后宣判:“偷人蓆子,拉去杀了。”众衙役一惊,小偷即忙叩头哀求道:“这等小事,怎能重判死刑?求大老爷减刑!”知县指着“四书”念道:“子曰:‘朝闻道(盗)夕(蓆),死可也’。”众衙役一听,不敢怠慢,便把小偷推出去杀了。
没过几天,有一和尚来告状,唐知县升堂问道: “所告何事?”和尚指着身边一个人说:“大人,这人把我庙上的钟偷了。” 唐知县忙问那人:“是真的吗,”那人说:“是真的,求老爷开恩。”知县默背了一段“四书”立即判道:“把偷钟的人放了。”众衙役又是一惊,其中一个胆小怕事的,赶忙跪下说道:“大人,此钟系众人捐助,偷了公物,多少应该治点罪,以教化民众,不宜就这么把人放了。”知县拍着“四书”说道:“你们听:‘夫子之道(盗)忠(钟),恕而矣。’圣人偷钟都恕而无罪,何况一个愚民百姓,为何不能放?”众衙役一听,只好把偷钟的人放了。
又过了几天,一个弟弟将哥哥扭至公堂,前来告状。知县一听,原来是两兄弟为分家产扯皮,知县默着“四书”,然后吩咐道:“来人,给我挑两担稀泥巴来。”众衙役感到十分奇怪,问道:“大人,挑泥何用?”知县说:“自有用场。”众衙役不敢再问,赶忙挑来稀泥。知县命衙役把两兄弟衣服脱了,再将稀泥糊在身上。众衙役问:“大人,怎么这样治罪?”知县指着“四书”说:“圣人说:‘宜(泥)兄宜(泥)弟’,嘛,我还没有宜(泥)其家人,这已经算从宽处理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即“道可道非常道”。而并非是一般人通过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但这书呆子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理解为“朝闻盗蓆,死可也”;把“夫子之道忠,恕而矣。”理解为“盗钟,恕而矣。”;把“宜兄宜弟”手足兄弟和睦相处,弟弟恭敬与善事兄长,兄长友爱与抚养弟弟,理解为“泥兄泥弟”。简直愚惷到极点。此故事揭露了旧社会吏场腐败,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靠银子买官,掌权后不学法,胡乱断案,草菅人命。本帖最后由 杜正坤 于 2021-10-5 08:09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