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清晨,厚厚的云层开始变薄,一缕阳光从云遮雾绕的山巅探出头来,经过两天大雨冲洗的大宁河谷,弥漫着潮湿而清新的空气。在这空气中,还散发着淡淡咸味。记者抬眼望去,但见山壁上一股瀑布飞溅而下,入碧绿的大宁河。来到眼前,发现瀑布下面还有一方小池,池中之水呈褐色,上面泛着白色泡沫。在龙头吐珠石壁上,“宝源天产”四个大字告诉你,这里曾是财富的聚宝盆。 这就是造就宁厂古镇千年繁盛之源——上古盐泉。
古镇兴盛 盐厂职工达四百多人 从巫溪县城沿大宁河谷溯江而上,在8.5公里处,但见3座吊桥飞跨两岸。河对岸,山壁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长串老旧的房屋。这就是有名的宁厂古镇了。 《山海经》记载大宁河一带巫咸国时,曾有“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描述,当地人不事纺织却有衣穿,不种庄稼却有粮吃,因为上天给了他们取之不尽的宝藏——盐泉。 盐,作为古时人类稀有的生活必需品,曾造就了多少因制盐成邑的富庶之镇,因贩盐成道的交通要冲,因卖盐聚富的巨商大贾。宁厂盐泉何时开始被人类利用无从考证,但大宁河岸峭壁上栈道的遗址,河畔一溜七里半边街的建筑,仍在述说着作为制盐基地和贩盐中心的繁华。传说中盐运码头和街上“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景象,仿佛仍在眼前。 据盐厂退休工人、现已七十多岁的夏婆婆介绍,这个厂直到1996年才彻底关闭。那时的厂里,有3个制盐车间,职工达四百多人。每当夏日傍晚,有人在河里洗澡游泳,有人在河滩喝酒聊天,有人端着竹椅坐在吊桥上吹风纳凉……但见江岸灯火点点,一派其乐融融的古镇生活图。“那时多好呀!”夏婆婆由衷地感叹。
古镇衰落 大多数房屋人去楼空 记者走进昔日的制盐车间,只见墙壁颓废,柱头孤立,房梁歪斜。在地上,制盐锅灶仍在,但已锈迹斑斑,杂草丛生。在出盐口,仍有一片白色盖住红砖,用手一摸,发现这是当年制好的盐粒粘在了砖上,经历岁月磨砺,已然钙化。 走在七里半边街上,空空荡荡,大多数房屋已人去楼空,有的木板房歪斜着,摇摇欲坠;有的土屋已垮掉一半,房顶上长满青草。昔日盐厂厂部办公楼和职工俱乐部,门窗成了空洞,高墙斑驳,顶端红色五角星的浮雕只能依稀可见。当年这里是盐厂的中心区,到俱乐部看电影和文艺节目曾是工人们和家属主要的娱乐方式。 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仍坚守在这里。记者了解到,很多人已举家外迁,十几年没再回来过。现在留守老人的后代,也在县城工作安家,只是偶尔回来看望他们。记者看到,七里街面仅见几个老人坐在门前聊天,对岸公路上偶有汽车呼啸而过。除此,再无声息。宁厂,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失去了盐的支撑,一切已归于宁静。
旅游困境 交通成发展最大障碍 像宁厂这样具有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和其他自然景观,在巫溪是比较丰富的。但这些旅游资源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引来更多巫溪之外乃至重庆之外的游人的观赏和品鉴,未能发挥出丰富旅游资源对巫溪经济社会发展支柱性推动作用,实为憾事。巫溪地处大巴山麓,远离重庆主城区,崇山峻岭是其基本的地理特征。也因此,交通成了巫溪人走出去、外地人走进来的最大障碍。 巫溪有宁厂古镇、大宁古城、云台观等历史文化景点,有红池坝、大宁河、阴条岭等自然景观,但未形成一个核心景区,以点带面去发展。在整体规划、基础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才刚刚起步。 这些,都成为困扰巫溪旅游大发展的瓶颈。苍翠的大宁河,逶迤的大巴山,何时才能敞开美丽的胸膛拥抱四方来客?
旅游突破 再现千年古镇辉煌 9月7日,巫溪旅游工作现场会在红池坝召开,市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来到这里,共商促进巫溪旅游大发展的良策。在巫溪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巫溪旅游大发展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到2012年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区,2015年建成重庆旅游大县、全国生态旅游强县,2020年建成全国人文生态旅游胜地的目标。 为此,巫溪提出2012年建成奉(节)溪高速公路,将现在从主城到巫溪8小时车程缩短为4个多小时;“十二五”期间建成渝安(康)高速公路,打通到西安的通道,吸引陕西游客;建成红池坝直升机机场等。 在景区打造上,巫溪提出将宁厂古镇建成5A级“巫咸古国”文化体验旅游区,将红池坝建成5A级原生态度假胜地,将大宁河峡谷和栈道、漂流项目等,建成4A级文化风景长廊,将阴条岭等建成3A级景区,将大宁古城建成渝、鄂、陕地区旅游集散中心…… 巫溪东依神农架、武当山,南接大小三峡,史称“巴夔户牖,秦楚咽喉”,是中国中部山地景观大道的重要支点。上古盐泉创造了5000年的制盐史,至今仍生生不息。它承载过繁华,也承载过孤寂,不论世事怎样变迁,依然“一泉卤水宁河”。现在,它期待着再现辉煌。 记者 汪伟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