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知道镇泉的来历吗?
朋友你知道巫溪新城马镇坝的来历吗?
杜正坤
朋友你知道马镇坝的来历吗?如果想了解,就请看一下张友贵起草,巫溪教师进修学校退休的高级讲师李芳园老师编辑整理的“张氏家族与白马泉”一文吧。该文阐述了巫溪新城镇泉的来历。敬请广大溪友们分享!
张氏家族与白马泉
张友贵 李芳园
当我翻开《宁河夕阳红》2011年3、4两期合订本68页,看到宁河渔夫写的白马泉传说后,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白马泉的真实来历,我根据《张氏宗族世系叙略》的谱书记载,特分述如下。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湖广一带连续落了半月以上的大雨,江水暴涨,一片汪洋,久久不消,淹没了难以数计的村庄。侥幸生还者便仓皇奔命。我先祖母李氏率子瑚、琏、珍、珠四弟兄由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洗脚河张公桥来到四川大宁县(今巫溪县),东奔西走终于发现大山脚涌出一眼山泉,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山泉前面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平坝,可以开发种植粮食解决生计,遂于这宜人之地定居下来。说来也奇怪,先祖母李氏骑的那匹白马,饮了这冬暖夏凉的泉水后再也不肯走了。但这块地盘不大,四弟兄若都挤在这里怕发展不开。老祖母把四个儿子叫到一起商量,除她本人跟幺儿珠公定居这里外,其余三弟兄分道扬镳。为让弟兄之间今后便于记忆和联系,分别定下了家庭记号。
老大瑚公上川时背的一尊土地神,以土地神为记,故称“土地张”;老二琏公背的家神香炉,故称“香炉张”;瑚琏弟兄二人落户大宁县洋桥坝大树湾白家沟口。琏公无后,瑚公在此繁衍后代,族亲散居在上璜、古路、黄阳等乡镇,有的还当了地方官员。曾在古路乡所辖麻柳树湾占地十多亩修建一座祠堂,将上川时背的那尊土地神供奉在中堂上方,左右各一块石碑,碑额字大现能辨认。左边“张氏源流”,右边“木本水源”。我的理解是:水有源头树有根,人有祖先代代传。这座祠堂文革中破四旧,在红卫兵抄毁前夕,住白家沟口的张氏家族派人去将那尊土地神及两块石碑偷出来隐藏在家中,才未被毁坏。文革结束后,张氏家族在白家沟口一片竹林中间,修建了约20平方米小庙,将那尊土地神及两块石碑供奉在小庙内,迄今尚存。
老三珍公上川时背的一口煮饭罗锅,称罗锅张,落在云阳开县交界处定居。
老幺珠公以白马为记,称白马张。白马常饮泉水,膘肥体壮。时光悠悠,白马也到了归天之时。珠公及后人暗自伤怀。为作纪念,动工改建泉池。靠山根用条石建长方形内池,盖上木板,上面建观音庙,庙内靠东泉池上装了一间木签房,房内泥塑一匹白马。庙门向北,建一正方形泉池为外池,方便人们取水用水。于是人们很自然的称呼这里叫白马泉。以后马镇坝、镇泉乡的名称都据此而来。
观音庙给乡民以精神慰藉,香火不断。除夕,人们往往把煮熟的整只猪头献祭,许下心愿。白马塑像得天地灵气,同享香火,竟然重回人间,常常夜间奔洋桥坝吃稻禾。洋桥坝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牲畜管得好好的,仍有稻禾被啃吃。大家疑窦难解,于是循着足迹追踪,终于明白是低山坝子里那匹白马塑像”活“了。人们认为马镇坝是块宝地。张家后人与村民合计,将马四蹄钉上铁钉,又塑造一位马夫看守。马夫魁梧雄壮,头戴青纱帽,红色上衣,蓝色裤,腰系一条白带子,站在马的左前方。他左手叉腰,右手袖口卷起,紧握马的辔头。自此,白马与马夫共同镇守这里的泉水,所以,人们将此地取名为马镇坝。从此马镇坝风调雨顺,户户平安。
随着时代变迁,大宁县通往奉节及云开万的骡马大道皆从白马泉经过。聚集于此居住的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一条小街。清一色的木结构一楼一底小楼房,南北对称。街中间青石板下,泉水淙淙流向沟渠、农田。粉坊、面房、酢房,小酒馆、小客栈、小商店,成为坝子里最繁荣的地方。乡公所也在泉池边上。白马张后裔散布在镇泉、凤凰、老城区,不少年青人已走向大中城市。美中不足的是,白马塑像、观音庙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被拆除,留下内外两个泉池。当今时代,巫溪新县城迁于此,这里成巫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帖最后由 杜正坤 于 2022-6-19 10:0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