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贞观年间,天下太平,国家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唐朝实行郡县制。当时巴蜀东方,从荆州至瞿塘峡为宜昌郡,郡下设有大宁州,州府设在今大昌,辖现今奉大巫和城口四县。
从大宁州沿宁河逆水北上一百二十里,就是大宁县城。从县城向西行十四里来到一片地方,群山环绕,中间是一个小冲积平原,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自西向东穿过平原,河岸两边长满了白杨树,人们叫这条河为白杨河。因小河淤塞,群山中的冲积平原实为沼泽之地。虽有二千余亩平畴沃野却不能耕种。为了生存,当时的人们只能在山腰垦殖,繁衍生息,日子虽苦,倒也过得去。
在白杨河中段南边,有一条沟,夏天有水流入河中,冬天干涸。沟与河交界处,是一深沱,这沱叫作幻乡泮,鱼鳖聚集。沿沟向南,穿过两三层山,到达沟的尽头,山岩下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潭,称为龙潭,夏天水从底下涌出,洪水时吼声如雷。千百万年的洪水冲刷,山崖形成了一个大漏斗,靠南的漏斗壁壁立千仞,称为龙潭岩。在此大叫一声,回声响彻,久久不绝;往龙潭水中扔一石头,“叮咚叮咚”的会响好半天。这一条沟,也就叫作龙潭沟,里段又叫龙潭湾。山地的特点,山外有山,山可重山。龙潭岩的上方又重叠一座山岩,这山岩内有一个可容纳四五百人的大洞,洞口不大,是山鹰、野兽、蝙蝠的天下,名叫金银洞。洞口朝西,与与西边相隔三四百米的另一岩洞——大岩屋相望。大岩屋洞口开阔,里面也可容纳一二百人。大岩屋北的山坡底下,有一观音庙,庙旁常年有泉水喷涌。
当人们享受平静生活的时候,不幸之事来了。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个和尚,号飞镖禅师;还有一个道士,称铁板道人。他们各带一批喽罗,占据了金银洞和大岩屋。初来时,他二人向民众标榜,要在此二洞修道成仙,老百姓信以为真。但他二人占据山洞后,不是修身养性,而是占着自身武艺高强,又会巫术邪法,在当今的云开万奉大巫各地大肆抢劫。抢来的金银财宝藏在金银洞里。金银洞的名称即由此得来。
二人同住大岩屋,狼狈为奸,干尽坏事。当地人被骚扰不得安宁只得由乡绅写诉状向县呈报。大宁知县无可奈何,又写诉状到州府,州府呈报到宜昌郡,郡守数封奏章到长安,请求朝中发兵征讨二个逆贼。
事有凑巧,此时正逢薛丁山征西凯旋回朝,暂驻京郊休兵养息。唐王天子李世民阅得宜昌郡守紧急奏章,决定派薛丁山和樊梨花去征剿反贼飞镖禅师和铁板道人。
旨下兵部,兵部令樊梨花为帅,薛丁山为副帅,统率约五千兵马赴大宁 。选定吉日,发炮三声,五千官军向大宁进发,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出潼关,渡汉水,穿巫峡,一月有余,来到大宁。官军驻扎在城郊坝子,现今的赵家坝上渡口一带。
话说飞镖禅师和铁板道人原是薛丁山征西时,在天水关被樊梨花杀得大败的反贼。当时两个跪在樊梨花面前大喊姑奶奶饶命,求姑奶奶放他们一条生路,并信誓旦旦,永不为非作歹,还愿拜丁山、梨花为再生父母 ……樊梨花放过了他两个。两人远走高飞,以为大宁天高皇帝远,胡作非为无人敢管。他两不仅危害黎民百姓,还苦练武功,誓报向樊梨花求饶之仇。丁山梨花决心这次除恶务尽,不留后患。
樊梨花有个干儿子薛应龙,自告奋勇担任这次征讨反贼的前部先锋。薛应龙身长八尺,穿一身白战袍,坐下一匹大白马,手持银枪 ,雄赳赳气昂昂的沿着白杨河向西杀来。这薛应龙生性狂妄,哪将众贼放在眼里,定要生擒贼首,抢个头功。薛应龙率兵到了名叫头砍子的地方,飞镖禅师截兵已到。真是冤家路窄,两军狭路相逢,薛应龙大吼一声: “反贼看枪!”飞镖禅师也不答话举槌相迎。三个回合,飞镖禅师眼看硬取薛应龙不会得胜,于是暗抽飞镖,说时迟,那时快 ,一镖打去,毫无防备的薛应龙躲闪不及,一镖正中头部倒于马下。薛应龙的头被飞镖禅师割下来提在手中,他的坐骑受惊奔出阵外。可怜一世英雄薛应龙就此殒命,应了这“头砍子”的地名。很多年之后,白杨河有了木船,船工们把这里慢慢叫成了“头滩子”。
主将一死,败兵退回大营,向主帅禀报了噩耗。梨花听说干儿子被杀,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急催左右“备马!”直奔头砍子厮杀。此时飞镖禅师因取了首胜正得意忘形,提着薛应龙的头耀武扬威。樊梨花见禅师提着干儿子的头,怒火冲向脑门。她舞动梨花枪,直扑禅师杀来,口中大喊:“你姑奶奶来了!快拿命来!”
禅师一见梨花,身子软了半截,自知不是梨花对手,急忙口念咒语,顿时阴风飕飕 ,寒气逼人。梨花感觉头晕目眩,知是禅师在用邪术。此时她正月信来潮,于是在胯下扯出带血布片在空中一抖,邪风顿时散去。邪术被破,飞镖禅师硬着头皮应战。梨花的枪如风舞雪花般打来,禅师手忙脚乱招架不住,只一回合,樊梨花一枪刺进禅师胸膛,恶贯满盈的反贼飞镖禅师死于马下。
铁板道人在救援的半路上,听说飞镖禅师被杀,急忙退到金银洞和大岩屋,叫众喽罗准备滚木擂石,负隅顽抗。樊梨花和薛丁山驱兵追到山下,上面的滚木擂石铺天盖地打来,龙潭岩外方的一处山坡打出一个大坑。后来的人们进山出山,往往在此歇脚,把这里叫作窝潭潭。
铁板道人占着山洞居高临下,官军一时难以取胜,樊梨花与薛丁山商量,暂先回头砍子收拾干儿子的尸身,设坛奠祭,办完后事,再来攻山。铁板道人看见薛兵已退,以为败走,急念咒语,架起一口铁钟,自坐钟上,准备赶上樊梨花和薛丁山,将他们二人罩于钟内,让其化为脓血而死
薛丁山见铁板道人的铁钟在头上盘旋,知道是铁板道人的邪法,急忙抽出穿云宝箭。此箭是他师傅王禅老祖所赐,为乾坤箭,原在八卦炉中炼就而成,能穿铁如泥。丁山搭弓朝铁钟射出三箭,钟破而坠入鱼匣子水中,铁板道人也跌入河中而死。“鱼匣子”因河深鱼多而得名,其地在今乐和桥。那道人的尸身后来随水漂流到下游河滩,被一信士掩埋。后来人们叫这里为道士阡弯。
两个反贼已死,梨花和丁山遣散了金银洞和大岩屋的喽罗,将反贼抢来的财宝一部分散发到当地百姓,一部分交割官府。准备班师回朝。
班师前,梨花因薛应龙的死痛心疾首,又派人四处寻找干儿子的坐骑,始终没有下落,整天闷闷不乐。入夜睡梦之中,忽然见到应龙哭诉而来,跪拜于前:“帅父帅母,请节哀,人死不能还阳复生。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怨!班师前,想求父母大人一事——明天二位大人沿河而上,若见有两水相斗,务必助我一臂之力:借帅父宝箭射入水中,见有血水上翻为止。”梨花梦中惊醒,感觉好生奇怪,并告诉丁山。丁山更觉奇巧,两人竟同作一梦,对梨花说:“恐是应龙泉下有难。”次日晨,薛丁山和樊梨花骑马沿河而上,到了幻乡泮,果见龙潭沟里的浑水与白杨河水在此汹涌搏斗,丁山明白,昨夜之梦正应此处。于是抽出乾坤箭,朝翻滚的水头射去,一股血水冒了出来,顿时河里平静,龙潭沟的水也清澈起来。当晚,薛应龙又来投梦:“感谢帅父帅母助我一臂之力,龙潭中的劣龙已被射杀而死,现在我已被天庭敕封为龙潭的正式龙王。我的坐骑现在观音庙里,那里是它的归宿。那一股泉水是龙潭水的一脉,请二老把马拴在庙中与我相伴,同我永镇泉水。”好多年以后,据说有人在上磺龙洞倒入大量糠壳,这边两处都有糠壳流出,证实这二水同脉。
樊梨花与薛丁山办理好一应后事,拔营回朝复旨。
自薛应龙的白马拴在观音庙以后,此泉再没有出过浑水,那水总是清澈透底,冬暖夏凉,甘甜可口。久而久之,人们叫它白马泉。这白马泉闻名于大宁各地,甚至于巫山、奉节、开县…… 有了白马镇泉,这山间小冲积平原也就有了马镇坝这个名称。随着人口繁衍,人们疏通了白杨河,坝子里良田沃野,一年两熟,旱涝保收。从唐至今,未受战乱。民国年间,建制乡镇,因为白马镇泉,所以叫镇泉乡,其乡公所就在白马泉边。 (编辑 李芳园 2010.12.26.) 本帖最后由 白马泉翁 于 2019-5-27 11:08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